1、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吉林模拟)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划线处分别填入()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D【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上升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2、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是儒、法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也为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学派主张小国寡民,态度悲观消极,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墨家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不久后便消失。所以本题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2.(2015山东烟台质检)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该题目反映的是为人处世的宗旨。A项是墨家思想;B、C、D三项都是儒家思想,但C项是儒
3、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思想,D项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故B项正确。3.(2015河南三市模拟)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右图)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B【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知足常乐”的洒脱体现了道家的“清
4、静无为”“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故选B项。C、D两项的特点与题干表述的意思相去甚远。A项是民本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5长沙月考)古人有云:治国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A.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B.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B【解析】本题考查了道家思想。题干材料中“治大国如烹小鲜”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过多搅动,多搅则易烂,即治大国当无为而治,该思想观点由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故B项正确。5.(2015武汉调研)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
5、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读图,下列思想与地域的搭配中,正确的是()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入也C.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A项是墨子的思想,D项是孟子的思想,均产生于山东。B项是庄子的思想。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上图中A是秦国的统治范围,秦国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B是韩国,C是楚国,两项思想与地域均不符合,排除。D是鲁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所在地,重视教化和孝悌,正确。6.(2015南昌联考)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
6、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为了把诸子百家思想融合为一家,他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表述错误,吕不韦强调融合多家思想而非强调思想专制。7.(2015百所名校模拟)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7、材料表明当时()A.曹参是一位无作为的相国B.曹参的思想缺乏进取精神C.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D.儒家思想失去了统治地位C【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无为而治”。题干材料意为曹参作为相国,其主张清静的思想合乎了道家思想,并在百姓遭受秦朝残酷暴政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都说他的政策好,所以材料主要说明了汉初曹参采取道家思想治国适应了社会需要,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是赞扬他能以“无为”让民“休息”;材料信息无法佐证D项的观点,D项排除。8.(2015长沙一模)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
8、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世代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9.(2015山西阳泉模拟)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B【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由题干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国君犯错屡劝不听,就应该换掉他;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适应
9、了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孟子的言论并未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董仲舒思想是先秦儒家学说的演变,并非表明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故D项错误。10.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B【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相关知识。儒学正统地
10、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太学和察举制与汉武帝尊儒有关,故B项正确;武帝没有任用董仲舒做丞相,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材料二孔子68岁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他的“参政”生涯至此结束或许已经意识到
11、自己的理想将化为泡影而产生了失望情绪,孔子终于发出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悲叹。客观地说,孔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相比,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材料三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是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
12、社会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10分)(1)推崇“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仁”,为政以德;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以“爱人”“忠恕”之道,规范个人道德,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原因: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需求;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3)特点:重视民意,以民为本;寄希望于统治者的“德”与“贤”。原因:儒家思想
1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安定。12.(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材料二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中,经过秦代暴政的洗礼,而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之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所谓儒家的制度化,也就是儒学在被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者采用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确保儒家思想的
14、独尊地位汉代之后以儒家的原则作为选举的标准则使儒学和权力,同时也就和利益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对儒学的了解几乎成为人们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唯一途径。摘自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西周灭亡后中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原因,并以儒家为例,说明其在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统一天下等方面提出的主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汉代以后儒学是如何实现制度化的。(15分)(1)原因:西周的灭亡使人们对传统“天道”观念失去了信仰;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社会各阶层力量得到重新划分;急剧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有识之士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主张:儒家主张以“德”和“仁政”治国,通过“克己复礼”教化统治者和民众,从而恢复西周时代的“天下一统”的统治秩序。(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便利了儒学制度化的形成;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和选拔儒家学者为官,使儒学初步实现了制度化;唐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作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度,使儒学完全制度化,并在以后历朝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