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232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9课劝学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就是说“学”是实现大志、成就大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古往今来,劝勉人们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2、),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主要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2.背景解读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

3、后天学习对人的教育作用。3相关知识劝学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节选部分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4文化常识【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也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例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例如:故木

4、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识字注音木直中绳(zhng) 以为轮(ru)槁暴(go)(p)砺(l) 参省(cn)(xng) 须臾(y)跂(q) 生非异(xng) 跬步(ku)骐骥(q)(j) 驽马(n) 锲(qi)镂(lu) 螯(o) 靛青(din)2通假字(1)木直中绳,以为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5、(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3)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在这里是“把做成”的意思(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绳:墨线直:变直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名词作状语(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2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靛青,从蓼蓝中取得,却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状语后置句)(2)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符合圆规。(省略句)(3)虽有

6、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判断句)(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状语后置句)3下列句子中属于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一组是(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A BC D解析:是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7、,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B项,不能认为“青出于蓝”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望:向远处看

8、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2)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利足:善于行走(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绝:横渡(5)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翻译下列句子。(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文: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判断句)(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判断句)3本段的结论句是(D)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A、B、C三项是有

9、关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三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善于学习即可的道理。B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了只有善于学习并且善于借助外物,才能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解析:A项,“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善于学习即可的道理”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

10、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风雨兴焉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2)积善成德善:善事(3)蚓无爪牙之利爪牙:这里意为爪子和牙齿(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食:吃下:向下一:专一(5)蟹六跪而二螯跪:蟹腿螯:蟹钳2翻译下列句子。(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得到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之心。(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固定句式)(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刻

11、几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器)。(省略句)(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3下面各句中全能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一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A BC D解析: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4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

12、正确的一项是(C)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

13、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解析:C项,“先反面后正面”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他人之见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观点二:不矛盾。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观点三:不矛盾。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

14、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吾之观点答:_1主旨归纳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本文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得来的。因此,任何人都应当学习,并且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脚踏实地。2结构图示劝学3写法赏析(1)比喻手法的运用。从形式上看,劝学的比喻灵活多样、运用自如,用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

15、“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蚓”和“蟹”,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之感,相反,随着比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2)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在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16、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4课文全译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动词,停止。青:靛(din)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o)蓝,叶子可制染料。于:第一个“于”意为“从”,第二个“于”意为“比”。中(zh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ru):通“煣”,使弯曲。规:圆规。有:通“又”。槁(go):枯。暴(p):晒。挺:直。然:这样。受绳:经墨线比

17、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利:锋利。博:广泛。参: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省(xng):省察。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过:过错。尝:曾经。终日:整天。须臾:片刻。所学:所字结构,指学习的收获。跂(q):提起脚后跟。博:宽广,广博。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y):车。利足:善于行走。致:到达。舟楫(j):指船。楫,船桨。能水:善于游水。绝:横渡。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xng),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兴:起。焉:前两个“焉”

18、都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渊:深潭,深地。蛟(jio):一种龙。神明:指人的智慧。得:获得。故:所以。跬(ku):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骐骥(j):骏马。驽(n)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锲(qi):刻。舍:放弃。镂(lu):雕刻。埃土:尘土。黄泉:地下水。一:专一。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o):蟹钳。躁(zo):浮躁,不专心。定语后置句一、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19、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马说)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续表)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

20、式为“中心语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

21、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解析:“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参考译文: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22、。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素材提炼】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荀子在劝学中也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这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态度,也是真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是学习需要这样吗?纵观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无不如此。荀子的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的劝学篇历来为人传诵,影响颇广,于是在很多

23、人看来蟹就是一种非常懒惰、浮躁的动物。而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呢?实际上是这样的:蟹不是“六跪”,而是“八跪而二螯”;蟹不但不寄居在蛇或鳝鱼的洞穴,而且极其善于挖洞,且洞中必有水,因为蟹喜欢其洞底的水最好是活水泉眼所在。相反,蛇和鳝根本不会挖洞,鳝鱼经常用蟹废弃的洞穴,蛇则几乎不喜欢蟹的洞穴,而是经常杀光老鼠全家,住老鼠的窝。这一观点,可以从经验丰富的渔夫那里得到证实。于此看来,学识渊博、勤奋好学如荀子者也有知识欠缺之处,也有喜欢主观臆断的一面。【素材点金】1学与思。文章运用连续的比喻句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给人以启示。语言整饬,形象自然,宜读宜诵,适合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适用主

24、题:“变通”“积累”“专心”“坚持”等。2能够对名家之作提出疑问,并证实了自己观点的人,一定是一个自信的人,体现的是一种不迷信、不盲从、敢于质疑的精神。材料具有可读性,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容易概括运用。适用主题:“怀疑”“自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精彩运用】示例1: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我们想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首先就要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我们才可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对待一件事。就如一泓清泉,当一片叶子落于其上时,水面顿时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始终

25、要保持一颗沉静之心,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要放下多余的顾虑,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示例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谨慎,细致认真,不可主观臆断,甚至凭空捏造。荀子主观臆断,没做调查研究,就把蟹当成反面教材,坏了蟹的名誉不说,还让文章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更有损自己的名声,实在有失大家风度。圣人尚且有其欠缺之处,更何况我们常人呢?我们当引以为戒,谨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荀子的遗憾与忧伤孙守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

26、衣草履,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产生“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的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书要开始于诗经而终止于礼记,这样才能

27、达到道德之顶峰。礼记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鼓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乐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是在听到

28、什么样的乐曲时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而摔琴绝弦,以至终身不操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王。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谢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布满阴霾的天空,灰蒙蒙

29、的大幕让他感到心力交瘁。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心生一丝怜悯,勉强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布满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

30、。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238年一纸令下,荀子被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这位继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憔悴的容颜,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芳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美点借鉴】一代大儒荀子有着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曾为推行主张而四处奔波。文章由“鼓瑟的瓠巴”联想到“弹琴的伯牙”,引出荀子寻找识贤用才的君王以实现自己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抱负的经历。可在秦昭王、楚王那里,荀子均未如愿以偿,只能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文章透过现象探究荀子落寞的实质,并将对荀子的崇敬之情凝注在细腻的笔触中,表达了作者对荀子孜孜以求精神的无上敬仰和对荀子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