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十二周第二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08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十二周第二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十二周第二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十二周第二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十二周第二天夯实基础1朗读兰亭集序第二、三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放浪形骸hi 感慨系x之 临文嗟ji悼 齐彭殇shng2朗读兰亭集序第二、三段,注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趣舍万殊 “趣”通“取”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古今异义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

2、 胸前;心里存着;打算。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3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二)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三)省略句主语省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例:(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引以

3、为流觞曲水谓语省略: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例:陈胜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宾语省略: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例: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之)而破之。(鸿门宴)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介词省略: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例: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课文句:或取诸怀抱,

4、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 文:有时倾吐志趣抱负,在家里跟朋友促膝交谈;有时借外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地放纵生活。迁移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译 文: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拓宽视野“死生亦大矣”解读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思想性较为隐蔽,高一册教参又说之不详,所以师生在解读时遇到些困难。其实,只要了解一下东晋时期的社会风尚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绪,具体分析揣摩一下文章各段落的大意,那么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是不难把握的。下面从四个方面说一说。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

5、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6、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