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880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解析】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2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 BC 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属于两次思想的

2、共同点,排除含有的A、C;康梁思想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排除含有的B。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也发展为政治运动,故说法正确,答案选D。【答案】D3(2015北京模拟)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

3、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其他各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4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清政府要表达的是振兴工商业的意图,故选C项。【答案】C5(2015成都模拟)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4、,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俄、日、中三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故正确的论文主题应该是B。【答案】B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5、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答案】B7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建立了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

6、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涵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C8(2015合肥高二检测)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始于鸦片战争;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于鸦片战争,这些都不符合甲午战争的特点。本题应选C,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在中

7、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C9“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谭嗣同的话表明了他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答案】A10“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

8、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的这种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2015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甲午战争后,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同时还约定,这笔两亿两的赔款必须在3年内分8次付清,否则,未付清的款目要另外支付5%的年息。1897年清政府筹办第三次借款时,英国和沙俄为独占贷款权争执不下,形成僵局。清政府双方都不敢得罪,决定停借外款,靠发行内债来解决。此项借款关乎国家的

9、自立自强,所以黄思永请将借款“股票”命名为“自强股票”。后来,在制定章程之时,侍郎张荫桓将之改名为“昭信股票”,意即“就认股数目以昭信守”,显示政府信用。 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决定用举借内债的办法筹款,于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白银一亿两,年息五厘,承诺20年内归还。(1)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发行“昭信股票”的主要历史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与以往的古代王朝相比,清政府这一次“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有何不同?如何评价?【答案】(1)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争斗日趋激烈;内外交困,财政危机。(2)不同:以往的古代王朝主要是增加赋税,而这次的清政府则是借鉴西方资本

10、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在中国试行公债制度,企图用这种措施解决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评价:“昭信股票”的发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由于发行市场、体制缺陷、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次公债的发行并不十分成功。尽管如此,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财政观念和财政制度,对中国的封建财政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12(2015南京盐城一模)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

11、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

12、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1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直接从材料信息概括,要注意材料注解提示。第(2)问“皇帝的方向”要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剖析,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的原因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概括。【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