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847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2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王何必曰利【文题解读】“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一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目标锁

2、定】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语活用现象、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3学习和借鉴孟子正反照应对比的说理方法。【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叟()弑()宋( )说而罢之() 然而不王者()利与善之间也() 孳孳为善()蹠之徒也()2通假举要愿闻其指: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上下交征利:_二王我将有所遇焉:_先生之号则不可:_吾闻秦楚构兵:_孳孳为善者:_欲知舜与蹠之分:_无他,利与善之间也:_(2)一词多义接去(3)词类活用不远千里而来:_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苟为后义而先利:_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然而不王者:_孳

3、孳为善者:_(4)古今异义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今义:_何以利吾家古义:_今义:_然而不亡者古义:_今义:_4重要虚词其之而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5特殊句式(1)_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先生之志则大矣。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2)_何以利吾国?说之将何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_孟子遇于石丘。6文笔精华(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2)_,达则兼善天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二、文本探究1选文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

4、,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2句段赏析(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赏析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赏析利害关系问题历来

5、是孟子所反对谈的,既然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关系的最佳行事方式,那为什么不去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与其他人、其他国家建立起相互关爱的关系呢?在孟子看来,这种最佳行事方式就是行“仁义”。如果君臣、父子、兄弟心怀仁义互相对待,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这样的事是没有的。3精读深思(1)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答:_(2)孟子赞扬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从舜的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格?答:_(3)这三则选文,在说理方面,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的特点,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答:_三、文白对译1.(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告子下)3.(孟子尽心上)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6、)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孳孳为善(z)孟轲(k)千乘(shn)B徒弟(t) 迁徙(x) 跋涉(sh)C薄荷(b) 耀目(yo) 万籁(li)D滂沱(tu) 暮霭(i) 夜宿(xi)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得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来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

7、于国也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6给下面空缺处加标点。孟子曰:“鸡鸣而起(1)孳孳为善者(2)舜之徒也(3)鸡鸣而起(4)孳孳为利者(5)蹠之徒也(6)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1)_(2)_(3)_(4)_(5)_(6)_二、阅读与鉴赏(3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

8、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先生之号则不可:_(2)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_(3)怀利以相接:_(4)然而不王者:_8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3分)(1)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_(2)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3)怀利以相接:_9判断下列句式。(2分)(1)先生将何之:_(2)未之有也:_10翻

9、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3分)译文:_(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译文:_11本段文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答:_(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18分)(甲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0、?”(孟子梁惠王上)(乙文)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分)译文:_(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3分)译文:_13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4分)(1)孟子的态度是;其理由是。(2)李觏的态度是;其理由是。14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

11、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句则达到了_的说理效果。(4分)15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4分)()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三、表达与交流(10分)16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3分)河南安阳发现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曹操墓?抑或生性多疑的曹操真有七十二疑冢?面对各界持续不休的争论,生命科学家决定不再袖手旁观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日公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

12、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库里的曹姓男子Y染色体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实验室希望能够征集到大量的曹姓男子Y染色体类型,进行测序分类,然后推断曹操应有的特征标记,并检测发掘出的曹操墓遗骨的Y染色体是否具有这些标记,再结合曹氏家族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答:_。17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

13、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18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30字。(3分)(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

14、,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答:_第2课王何必曰利答案语基梳理1sushknxnshuwnjinzzh2“指”通“旨”,意旨,意向3(1)“交”,相互;“征”,取得投合,契合指所用的提法交战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差别,区别距离,差别(2)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使动用法,使停止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意动用法,以为后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做王、成王业形容词作名词,善事(4)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古义:卿大夫

15、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古义:这样而。今义:转折连词。4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动词,到/代词,他/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连词,表修饰,不译/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然后/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有用来5(1)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6(1)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穷则独善其身(3)登泰山而小天下精读深思(1)孟子强调“义在利先”,义、利不能兼顾时,宁取义不取利。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6、,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或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也是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如果完全否定了“利”的需要,就会挫伤个人发展的

17、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五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3)照应严密

18、,对比鲜明,说理严谨充分而有力。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的意思(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孟子对宋,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何必曰利”,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再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醒目;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

19、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绩效评估1AB项“徙”应读“x”。C项“薄”应读“b”。D项“宿”应读“s”。2DD项“徒”,类。3C“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4B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5AA项为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6(1),(2),(3)。(4),(5),(6)。7(1)所用的提法(2)劝说(3)交接,交往(4)称王8(1)用,介词(2)来,目的连词(3)来,表修饰9(1)宾

20、语前置句(2)宾语前置句10(1)做臣下的人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2)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够成王业的,不曾有过。11孟子破除世人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确立仁义对社会人生的最高价值。12(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13(1)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2)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14陈其利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15AD16示例:复旦(大学)(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子(的)Y染色体,(以期)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墓真伪。17(1)将“令尊”改为“家父”。(2)将“惠寄”改为“敬寄”或“寄送”。(3)将“敝校”改为“贵校”。(4)将“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解析“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呼他人的父亲;“惠寄”用于敬称对方给自己寄东西;“敝校”是谦辞;“夙愿”和“长久以来”重复。18示例一:人们的行为可以传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示例二:爱是可以传递的,而冷漠和自私也可以像瘟疫一样蔓延。示例三: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缺少的是爱和善良的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