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高考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高考总复习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考部分 选修一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第39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选修一 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课 标 展 示 1基 础 攻 关 2典 题 示 例 3真 题 模 拟 4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课 标 展 示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1了解商鞅变法
2、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5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6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7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基 础 攻 关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1)_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2)变法风潮推动:_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3)_的推动: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诸侯争霸李悝百家
3、争鸣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的内部动因(1)必要性:秦国为摆脱落后,实现_的需要。(2)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_阶级力量壮大。富国强兵地主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二、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主要内容1目的:实现_2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主要有_、_、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方 面有 _、实 行 _制、废 除_制。(3)政治方面有推行_制、实行_、普遍推行_、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
4、法令。(4)社会生活方面实行_小家庭制度。富国强兵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二十等爵世卿世禄什伍户籍连坐法县制一夫一妻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三、变法的评价1 影 响:(1)经 济 上,从 根 本 上 确 立 了_,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打击了_制,_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_,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总之,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实行_,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为后来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封建土地所有制血缘宗法中央战斗力连坐法选考内容
5、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归纳拓展正确认识商鞅变法1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潮流,其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主要表现在:(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
6、西周的分封制,成为新的政治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2变法的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公元4
7、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状态。2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3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作了准备。北魏孝文帝改革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推行均田制:_年(1)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土地分为_田和_田,露田不能买卖,桑田终身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3)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_杂税。2整顿吏治(1)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2)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_,由国家统一筹集,不得自筹。485露桑赋役俸禄选考内容
8、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3迁都洛阳(1)原因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的阻力较大。平城经济落后,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洛阳地处中原,_发达,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推行改革的阻力较小。(2)概况:公元_年开始迁都。(3)意义:为孝文帝的其他改革措施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推动了改革的进程。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_。农业493通婚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归纳拓展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
9、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的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选考内容 选修一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进了洛阳商业繁荣。3促进了北方_,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大融合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归纳拓展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
11、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矛盾的激化(_矛盾、_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_严重,_的反抗斗争;辽、西夏的威胁;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2 “冗 官”“冗 兵”“冗 费”出 现,形 成“_”的局面。王安石变法阶级民族土地兼并农民积贫积弱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推行_法、_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_
12、法、_法。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_法、_法、_法,设军器监等。3取士之法:改革_制度,整顿_,惟才用人等。均输青苗募役方田均税保甲将兵保马科举太学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三、变法失败原因1触犯_、_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2执行过程中_不当,引起民间不满。3_变法态度的动摇。4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大地主大官僚用人宋神宗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归纳拓展王安石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措施(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募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
1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四、历史作用1促进了_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局面,增加了_。2解决了_问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一定程度上达到_的目的。社会经济政府收入冗兵富国强兵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归纳拓展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1进步意义(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促进了社会
14、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样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4)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2历史局限(1)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2)变法措施旨在抑制兼并和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而该阶层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权势
15、,他们坚决反对变法。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3)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3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选考内
16、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典 题 示 例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2015 福 建,41A)阅 读 下 列 材 料:导学号 04431301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
17、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王安石改革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正是唐宋中古社会逐渐向近古社
18、会转变的时期,历史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更加突出;北宋由于各种原因国家积贫积弱,王安石改革则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1)由材料可知,该法案是“方田均税法”;该法实施的目的:按照地的多少和成色来平均分摊赋税,以此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达到抑制兼并的效果。(2)表现:由材料“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可知“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表现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
19、;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阅读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04431302材料一(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
20、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1)从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角度,你对材料一中所述的内容有何认识?(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其成因而言,你感悟到了什么?解析涉及改革的内容一直是历史感悟类试题取材的重点。任何改革都会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阻力。面对阻力,北魏孝文帝显示出了坚强的决心,最终取得成功。第(1)题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考查的。题目要求将材料信息(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与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进
21、行对接、联系,并从中获得启示。我们不仅要看到孝文帝勇于克服阻力,坚定改革的信念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还要从中认识到任何一场改革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第(2)题,第一问“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问中的“其”,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要求围绕这些“影响”的成因进行分析。从材料来看,孝文帝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大一统和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要从这个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另外,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到唐朝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得益于实行了民族融合的政策,将汉族文化
22、与塞外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认识:材料一中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一方面说明了孝文帝的改革面临着严重的阻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和意志,这是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感悟:孝文帝改革对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融合政策具有借鉴意义;实行开明的民族融合政策有利于建立稳定、繁荣、统一的盛世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吸收。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真 题 模
23、 拟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1 (2015 福 建 三 明 质 检)阅 读 材 料,回 答 问 题。导学号 04431303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摘自秦国是怎么崛起
24、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实行军功受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理念:将国家和
25、人民对立起来。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基本理念,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在理解材料所述“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含义的基础上,调用所学有关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措施回答;(2)结合商鞅变法在文化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回答。第二问综合材料一、二及前两问分析归纳。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2(2015福建夏门双十中学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04431304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
26、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
27、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也可)(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1)考查了商鞅关于商业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概括出主要观点。(2)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从变法内容中分辨出政府“制商贾”的措施。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
28、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3(2015福建漳平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导学号 04431305材料一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出现贱买贵卖、强买强卖现象,这虽然违背了市易法的初旨,却是市易法实施的必然结果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勾当。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只限于本钱是否发放,22%的利息(含市例钱)是否足额收缴。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
29、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交易牙利、批零差价收益不归中央财政,毋须考核,部门利益使市易务官吏对此趋之若鹜。市易务事务烦杂,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缺口要由市易务自行解决,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摘自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
30、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1)据材料
31、一指出实施市易法实行后存在哪些严重弊端?(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罗斯福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贱买贵卖、强买强卖被披上“合法”外衣;市易务官多为大商人把持,更便于对普通商户的掠夺;只从经济效益上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导致他们唯利是图;部门利益问题突出;市易务机构臃肿,开支压力大,使官员不择手段搜刮商户。(答出四点即可)(2)未形成金融体系或缺少金融制度的保障;缺少法律保护;措施执行中的随意性强。(答出两点即可)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4(2015福建漳州
32、实验中学、龙海一中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04431306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叶坦大变法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
33、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答案(1)措施:均输法。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解析(1)从材料“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以看出这是指的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均输法的实行,打击了不法商人,稳定了物价,从而节省了政府的开支。(2)从材料“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材料对王安石的正面评价,制约王安石变法的效果的因素要从作者对王安石的性格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材料“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