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698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2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课标要求命题解读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阐明群落的演替活动建议: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4.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1.高考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章的内容,具体考查包括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其实践应用、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属于高频考点2.命题趋势: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增长曲线的分析和应用、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等,同时题型多样

2、,有坐标曲线图、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模型考情分析 思维网络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考点梳理 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年龄组成(1)_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相关。种群密度正出生率死亡率(2)_和_、_和_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迁入率迁出率(3)_和_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

3、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年龄组成。增长型增大稳定型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基本不变衰退型减小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

4、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基础测评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答案:D2.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 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5、)B.人口密度D.年龄组成A.人口数量C.性别比例答案:D3.对于种群性别比例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B.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C.对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决定性作用D.根据性别比例可以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答案:B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_考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考点梳理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续表)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 M)重捕、计数捕获数n标记数m计算种群密度(N

6、Mnm)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_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植物时宜选用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_、_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段时间(续表)随机取样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 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

7、草本植物为1 m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1 所示),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 2 所示)。图 1图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分类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植物种群密度_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之和/样方数动物种群密度_个体

8、总数 N 再次捕获个体数 n初次捕获标志数 M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 m微生物种群密度显微计数法(计数板计数)1 mL 菌 液 的 总 菌 数 A52510000B(A 为 5 个中方格总菌数,B 为稀释倍数,25 为中方格数)或:1 mL 菌液的总菌数A540010000B(A 为 5 个小方格总菌数,B 为稀释倍数,400 为小方格数)2.植物、动物、微生物取样调查方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基础测评 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 hm2 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 1 个 1 m2 样方,计数

9、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 2 hm2 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B.大于 92 只D.大于 161 只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 92 只C.小于 161 只答案:C比较“J”型曲线“S

10、”型曲线坐标曲线考点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 比较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考点梳理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率增长速率(续表)(续表)增大减小0K/2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NtN0t,代表增长倍数)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_,后_,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_,即_值处增长速率最大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自然种群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1)种群增长

11、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 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 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3)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先增后减。2.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 A、B、C、D 所对应

12、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项目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应在 K/2 之前尽早进行灭鼠工作,防止鼠害进入 K/2(加速期)使捕捞后的鱼群维持在K/2K(最大环境容纳量)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降低 K 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 K 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

13、成尽量减少幼体尽量保护幼体(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 基础测评 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 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B 点多B

14、.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 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 A 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答案:D考向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典例1(2018 年新课标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

15、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 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 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越大,个体之间的斗争越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答案D考向预测1.(2018 年山西临汾五校联考)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目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决定的B.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C.一个城

16、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答案:A2.(2019 年云南玉溪一中质量检测)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表示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B.春节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答案:B3.(2019 年湖北黄冈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

17、特征上呈均匀分布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答案:B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个体数92 187 121 706962637264554239 264考向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典例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所示。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

18、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题干中提到,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 繁殖能力;再结合表格所给的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这 3 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111,由此可推测出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9、考向预测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示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 0,又知该动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 6 月份开 始,出生率就为 0,A 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

20、结构发生改变,B 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 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D 错误。答案:D5.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

21、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 的 年 龄 结 构 是 指 _。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 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 占的比例。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考向3种群密度的计算 典例3(2018年安徽黄山八

22、校联考)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20 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6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000 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000/40100 只/hm2,A 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 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 种群密度,C 错误;生态园

23、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 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答案B考向预测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在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面积过小或数量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B 正确,C、D 错误。答案:B考向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典

24、例4(2018年新课标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使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考向预测7.(2018 年湖北黄冈期末)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

25、述,分析不合理的一组是()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蚂蚁虫卵的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调查C.夜间出行的飞蛾,采取黑光灯诱捕方法D.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B 正确;黑灯光诱捕法适用于对夜间飞翔的昆虫进行诱捕,C 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物

26、脱落,则会导致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 错误。答案:D考向5“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理解和应用典例5(2019 年新课标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 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7、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因此细菌甲能够通过细胞呼吸等活动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 正确;培养基更 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正确;由题图 曲线可知,在培养到23 h 之前,a 曲线很明显符合“J”型增长曲 线,说明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 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 错误。答案DK 值含义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2.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

28、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考向预测8.(2019 年新课标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型,且种群数量为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 与 上 述 实 验 结 果 相 比

29、,该 种 菌 的 环 境 容 纳 量(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 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解析:(1)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而种群数 量为a/2 时,种群增长最快。(2)该种菌接种量不变,培养基由10 mL 变成5 mL,资源空间、营养物质减少,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 值)减小,若在5 mL 培养基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由于营养物质、资源、空间相同,K 值不变。答案:(1)S a/2(2)

30、减小不变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考向 6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典例 6(不定项)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Q 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为 0B.Q 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在 L 至 M 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于 0 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Q 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 率均为 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值应该为1,A 错误;O 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较快,B 错误;在L 至M 时段,

31、由于种群增长倍数不恒定,所以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C 错误;增长速率大于 0 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正确。答案D考向预测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应在其种群数量为K/2K 时 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K/2,甲、乙、丙数量没有

32、达到K/2,丁超过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捕获,A、B、C 错误,D 正确。答案:D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数量/只200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17060050060010.(2018 年湖北宜昌模拟)20 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 1915 年到 1960 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驼鹿种群在 19171921 年间增长率最大C.19301934 年驼鹿的种

33、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 K 值是可以变化的解析:降低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等,A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群在 1915 到 1930 年之间数量一 直在增长,其中在 19171921 年间增长率最大,B 正确;19301934 年之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 错误;岛上驼鹿种群的 K 值是可以变化的,D 正确。答案: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

34、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 pH 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

35、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时间/d123456数量/个(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 45 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7)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4.酵母菌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的抽样检测法。(1)血球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

36、成 16 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 1625400 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 1625 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 4 个中方格共计 10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 2516 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 5 个)中方格共计 8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下图所示。(3)计算方法。1625 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100 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2516 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80 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典例(2018 年江苏南京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 500

37、 mL 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分析回答:(1)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_。(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法。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万个/mL)32?762824819821820(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原因是_。(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16 中方格25 小方

38、格)。第 2 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 4 个中方格中共有 36 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表中第 2 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万个/mL。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解析(1)由于葡萄糖溶液中含有杂菌,所以需要将葡萄糖溶液煮沸来消灭杂菌。由于高温能杀死酵母菌,所以需要在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3)该实验需要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进行重复实验。(4)为 了方

39、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由于 第 2 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 4 个中方格中共有36 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 4 个,则表中第2 天酵母菌数量约为(364)416128 万个/mL。据表分析可知,随培养时间增大,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1)消灭杂菌高温杀死酵母菌(2)抽样检测(3)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4)稀释128“S”举一反三(2019 年海南卷)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 O2 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解析: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A 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 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 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 O2 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 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