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678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山西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山西师大附中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0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

2、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

3、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

4、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

5、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龙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

6、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D学术界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

7、难以令人接受的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8、,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

9、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

10、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注】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楼棼:城楼上的柱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

11、/围外万人莫不称善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3)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B太史慈知恩图报。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13、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五湖,即太湖。(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6名句名篇默

14、写根据原文填空。(1)吾视其辙乱,故逐之。(2)水何澹澹,。(3)天街小雨润如酥,。(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5)浊酒一杯家万里,。(6)千嶂里,。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

15、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

16、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 个名

17、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

18、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

19、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相关链接】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

20、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1)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3)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

21、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四、基础及运用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的作用。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

22、一无二B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C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B这次比赛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C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D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3、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信使,。,成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权威资料。我们今天还能从该书中广泛引入重要史料,这都得益于他犀利的眼光和正直严谨的态度他在人文方面的内容极为广泛,政治史、文化史皆有涉及明代的历史资料多偏重统治阶级上层的活动和北方的情况,徐霞客游记所载,主要反映南方广大地区社会底层的生活其作者徐霞客以史家的眼光剖析事实,撷取他所目击和采访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方方面面,秉笔直书正是该书正直的历史眼光,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的

24、道德情操和历险过程。不仅如此,他对各地佛寺、道观的记载特别详尽,对其他宗教也有所体现。ABCD11如图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1)躯体亚健康:;(2)心理亚健康:;(3)社会适应亚健康:。五、作文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苍鹰翱翔天际,无意中看到一只麻雀。 苍鹰轻蔑地对麻雀说:“可怜的鸟儿,你的视野只能那么低,活着有什么意思?”麻雀却反问苍鹰:“高处有什么?”苍鹰略微思索后回答:“高处有一种空旷的无拘无束的美。”麻雀笑了:“那你知道低处有什么吗?”说完就怡

25、然自得地飞走了。苍鹰怔了怔,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去体验一下低飞的感受。 下降至低空之后,苍鹰见到了它从未看见过的美景:此起彼伏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5-2016学年山西师大附中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0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

26、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

27、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28、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

29、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

30、的象征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C “才被学术界否定”错,于文无据,原文第五段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

31、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但这并不等于被学术界否定故选: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龙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D学术界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

32、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解答】D “学术界认为”错,偷换概念,原文第五段为“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学术界”应为“一些学者”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C因为考古学

33、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解答】C “可能错误的”错,原文最后一段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

34、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不是“可能”故选:C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

35、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

36、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

37、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注】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楼棼:城楼上的柱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2)下列对

38、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B太史慈知恩图报。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

39、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

40、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解答】(1)B “行詈”就是“叫骂”之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之”作“射”的宾语,“矢”作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该在“之”与“矢”之间断开,排除D,选B此句译为: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箭贯穿贼人

41、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2)B 升天子之阶,指的是做天子的臣子(3)D 不是孤身一人,是只带着一名骑兵原文为:时独与一骑卒遇策(4)关键词:“当”,“本来”的意思;“遁”“奔”“亡”,都是“逃”的意思;“而”表转折译为: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关键词:“发”,“打开”的意思;“省”,“察看”的意思译为:曹操听到太史慈的名声,便给他送来书信,用小匣子密封着,打开一看,里面并无什么书信,只是装了中药材当归答案:(1)B(2)B(3)D(4)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当”,“

42、本来”的意思;“遁”“奔”“亡”,都是“逃”的意思;“而”表转折;这四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太史慈)曹操听到太史慈的名声,便给他送来书信,用小匣子密封着,打开一看,里面并无什么书信,只是装了中药材当归(“发”,“打开”的意思;“省”,“察看”的意思)参考译文: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

43、,却又因此被州牧怨恨(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到了平原,对刘备说:“如今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考虑到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人于急难之中,故此孔北海极为慕仰,延颈以望,仰仗于您,才让我冒着枪林刀丛,突破重围,从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救他活命”刘备严肃地回答说:“孔北海知道这人间还有我刘备在啊!”当即派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前去救助起义军听说救兵已到,撤围逃散而去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

44、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孙策刺太史慈的马,夺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太史慈于是住到泛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

45、许多来归附的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捉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史慈回答:“很难说我会怎么处置”孙策于是大笑说:“今日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太史慈身

46、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去世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 (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评论说: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

47、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五湖,即太湖。(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

48、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分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解答】(1)作答本题首先理解题目中的“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四句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作答时分析诗句的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分析颔联时注意结合注释“人歌人哭”;分析颈联时注意“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2)“如何体现惆怅之情”也就是分析抒情技巧答

49、题时先指出抒情的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两句内容上是写景,手法上属于以景结情;“范蠡”又是运用典故答案:(1)四句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合理解释即可)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2)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借对一代名臣范蠢追慕而

50、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参考译文: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

51、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

52、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

53、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

54、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6名句名篇默写根据原文填空。(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解答】(1)望其旗靡(重点字:靡)(2)山岛竦峙(重点字:竦)(3)草色遥看近却无(重点字:遥)(4)寂寞

55、梧桐深院锁清秋(重点字:锁)(5)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勒)(6)长烟落日孤城闭(重点字:闭)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

56、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

57、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 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

58、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

59、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

60、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相关链接】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

61、“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1)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3)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

62、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以及领悟到出题人的暗示,比如本题,“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钱穆,但“开篇”写别人,其目的不言自明,自然是为了引出传主,这是其一;所写之人与传主自然是有联系的,对传主往往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题干问的是“文章开篇写钱

63、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题干其实已经给出了暗示,作为传记,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这自然是“别有用心”的写钱伟长的故事自然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钱穆的描写,同时钱伟长的文史功底源于钱穆对他的熏陶,故写钱伟长对钱穆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这属于筛选和概括题首先到文中找到钱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是什么,然后再到文中找出钱穆所做的与成就相关的事,或者是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最后进行概括钱穆的成就主要是在新文化和传统文化上,比如,钱穆在各地进行

64、演讲,宣扬传统文化;他坚持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态度;从他人的评价中可以知道,他的天分很高(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抓住文中叙事和描写中展示出的人物个性,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比如本文,考生应抓住钱穆“矛盾”的做法,然后分析这种做法对时间性较强的传记,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题干中问的是“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钱穆做法矛

65、盾的内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联系现实谈谈在现实中的意义答案:(1)内容上:开篇写钱伟长的事情,属于侧面描写,钱伟长的古文功底深厚,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之深结构上:引出传主 钱穆,和下文的正面描写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丰富传主形象艺术效果上:钱伟长的故事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每点2分)(2)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态度坚持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或深忧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后来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爱国,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抗战时写出国史大纲,并进行多场演讲,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天分高,能力出众从严耕望和龚

66、鹏程的评价来看(每一点概括原因,结合文章;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勤奋、温厚的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等结合文章正确也给1分)(3)钱穆的争议体现在他一方面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新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前一点体现在他对胡适的态度上,后一点则可以从余英时对他的评价中看到事实上,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钱穆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他的时代,还是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在治学或做事方 面都应该广泛地接纳各种观点,有坚持,有扬弃,做到和而不同四、基础及运用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的

67、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的作用。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一无二B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C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考点】成语【分析】此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了解成语的意思,熟悉近义成语辨析的常见角度,比如词义重点、使用对象、语法搭配、感情色彩等,分

68、析相近成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如何使用【解答】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可以判断应该选填“耳熟能详”;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含义,可以判断应该选填“顾名思义”;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根据语境“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可以判断应该选填“约定俗成”;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或,助词,根据语境“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可以判断应该选填“不可或缺”;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

69、网络流行语,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 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群众懂得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形成风俗习惯,与语境不合;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与语境不合;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与语境不合;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与语境不合;不可替代:具有

70、唯一性,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与语境不合;故选:B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逃亡到欧洲边境的叙利亚难民不少被堵在边境线上,夜晚和衣睡在地上,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御寒B这次比赛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C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D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71、分析】病句题主要是从词语搭配、逻辑关系、成分结构来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归纳病因【解答】A“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杂糅,多一个谓语“盖得”,删去“盖得”; 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传承人”后加“的认证”;C正确;D搭配不当,“提出号召”搭配不当,删去“和号召”;故选:C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信使,。,成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权威资料。我们今天还能从该书中广泛引入重要史料,这都得益于他犀利的眼光和正直严谨的态度他在人文方面的内容极为广泛,政治史、文化史皆有涉及明代的历史资料多偏重统

72、治阶级上层的活动和北方的情况,徐霞客游记所载,主要反映南方广大地区社会底层的生活其作者徐霞客以史家的眼光剖析事实,撷取他所目击和采访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方方面面,秉笔直书正是该书正直的历史眼光,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和历险过程。不仅如此,他对各地佛寺、道观的记载特别详尽,对其他宗教也有所体现。ABCD【考点】排列句子顺序【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非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

73、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解答】文段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内容与完整表述了徐霞客的写作特点及后世影响,的“其”指代空格前文的徐霞客游记;单独成句,总体概括说明了徐书中反映的内容,具有内容上的 递进关系,句表述对象为徐霞客游记,与文末一句高度契合故选:A11如图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1)躯体亚健康: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2)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3)社会适应亚健康: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

74、,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漫画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解答】本题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调查的柱状曲线图,该图竖数轴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发生率的百分比,横轴是大于和等于30岁倒60岁年龄,带横线的柱状代表躯体亚健康,白色的代表心理亚健康、黑色代表社会适应亚健康;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根据以

75、上分析可以概括图表内容;参考答案:(1)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2)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3)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五、作文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苍鹰翱翔天际,无意中看到一只麻雀。 苍鹰轻蔑地对麻雀说:“可怜的鸟儿,你的视野只能那么低,活着有什么意思?”麻雀却反问苍鹰:“高处有什么?”苍鹰略微思索后回答:“高处有一种空旷的无拘无束的美。”麻雀笑了:“那你知道低处有什么吗?”说完就怡然自得地飞走了。苍鹰怔了怔,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去体验一下低飞的

76、感受。 下降至低空之后,苍鹰见到了它从未看见过的美景:此起彼伏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点】材料作文【分析】这是一道寓言类材料作文,苍鹰在高处无拘无束地飞翔便嘲笑低飞的麻雀视野低,当它学着麻雀低飞时却领略到与高处不同的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美由物及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能够去欣赏对岸的美丽风景,而另外一个站在低处的人对此全然不知,但他可以领略脚下的小溪与鲜花的美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立意:

77、1、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2、时常站在高处的人也要学会从低处领悟生活;3、人要学会站在不同的高度看世界;4、蹲下来看世界【解答】曲径通幽 倦然,携一独枝入山,清晨的空气和温热暖阳阳地照在身上,每一处都氨氲着自然的气息,无限熨帖无限惬意 人生是一种味道浓烈的干邑白兰地,热情醇厚给你支撑的力量山,望之弥高,总会在不经意的转角给你惊喜,无异于“落崖惊风,朝暾夕日”,宁愿守着一过寂寞,也不要世袭隆重的庸俗,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指引着你开发自己内心的潜力沿山拾阶,道路两旁芳草萋萋,更兼有落英缤纷,以为误闯了桃花源,乃惊于此山的别有洞天原来山脚也有一派生机和魅力,无限生命的跃动,那阳光无阻

78、隔无间隙地倾洒热情,那狂放肆的自然热情,山脚的世界徜徉着自由和奔放 越行越青年了吧!偶尔,几声鸟鸣也会惊吓到整座山的安谧,阳光温柔地从树叶缝里泻下,抚摸着已经熟透的春光,后阶缝隙间充满了细细柔柔的嫩草,仿佛那么柔弱的它们会因承爱不了过多的热情而死去,但它们却如此坚定执着的生长着,在幽深的林间独自开放、独立凋谢,我踏上那石阶,就仿佛踏上了一种微漠的薄薄凄凉,人生,开放在一处无人欣赏的柔和角度,点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山的内容,透过它们,仿佛一片广阔的意境在扩大 终于可以看到那树林深处的禅寺,那清泉在侧,月色冷青的幽清古,山顶上仍是一片寂静,无人语,恐惊了天下人,阳光依然柔和,清流也充满了哲理 敲开寺的门,老者正在参禅,一人一寺一孤僧,一草一木一世界清茶伴我入座,入山无非过一栈道再经一座桥,转头,却已另一世界无岸无渡非山非水成人,无非渡一苦海再棹一舟楫,回眸,竟也物是人非,已是凡人孤寂,又求高僧打坐禅悟,原来世界便在这里, 我问老者“参禅何如”,他告之我以山顶啸歌清脆,浓重并且真挚 原来,心境统一,站在哪里看世界都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大约能够明白老者为什么执拗地孤身一人守着这古寺无需竹弦洞箫,自的鸟鸣盈耳无需挂画,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抬头是一片天,低头又是一个世界2017年3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