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63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引言: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 ( 公元前 2070年公元前 1600年)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标志、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的结果。(3)评价:是重要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3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自诩太阳)。商汤(黄河下游的部落)起兵打败夏桀。5 地位: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是我

2、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二、商朝兴衰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 1046年)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炮烙之刑),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纣王自焚),商亡。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武王伐纣:(1)时间:公元前1046年,(2)成功的原因:周(商的属国在渭水流域)文王改革(基础)。武王军事指挥得力,商朝军队阵前倒戈,暴君的残酷的统治。(4)战役:牧野之战,(5)结果: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6)性质:武王伐纣是

3、周武王领导的反对暴政的正义斗争。2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3制度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1)井田制:a定义: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b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c耕作方式: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d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e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f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

4、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2)分封制:a定义: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b目的:加强对征服地区的管辖,巩固奴隶制统治。c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d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e作用: 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f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5、,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a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b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c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4、强盛:地域广袤 国内各民族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东方具有重要的地位。(原因见上知识点)5灭亡:三对矛盾 (1)国人暴动:a原因是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典故)b时间:公元前 841年,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引发

6、了国人暴动。C性质: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武装暴动。D国人:指平民.e.影响:商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3)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五、三代兴衰更替的历史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勤政爱民,赢得民心是国家富强,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统治残暴,生活腐朽、横征暴敛,失去民心是亡国之路。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基本特征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前476),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前221)。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

7、封建社会。二、诸侯纷争(一)、春秋争霸1战争原因:a根源于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c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d、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2过程(1)齐桓公称霸 (中原)a过程: 公元前7世纪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首霸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首先进行改革适应新的形式和时代潮流 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 齐桓公的雄才大略和管仲等人的辅佐(2)晋楚争

8、霸 (中原)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典故:楚王问鼎 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代替周王号令天下的意思。)(3)吴越争霸 (南方)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3、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的正确认识和评价(1)、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2)、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

9、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列宁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二)、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a格局的形成、春秋后期战国前期,卿大夫取代国君掌握大权(反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在

10、同旧势力的斗争中取代优势) b 形成标志、 “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c格局的变化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诱敌深入)后,魏国削弱。秦无敌于天下(公元前3世纪以后):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d结果秦灭六国三、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1、相同点: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哦的目的 大吞小强凌弱 给人们带来灾难,加速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2、不同点:前者是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

11、争,后者是封建兼并和统一战争四、战国七雄争霸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解析】(1)根源: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政治根源,一是由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增强了

12、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致这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直至均势局面被打破。(2)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3)启示: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五、民族融合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3、影响:

13、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六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

14、,巩固了民族融合等。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团结、友好是主流。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六节 社会经济及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一)原因:社会关系的变革,生产工具的进步,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二)、表现1农业a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

15、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c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安徽宿县。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天府之国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关中成沃野注意:工程开辟的条件及意义功能2手工业a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欧洲1722年。金银错新 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春秋中期在)。b漆工艺: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战国)c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战国)d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

16、;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战国)e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国官营)3、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a表现:(1)、 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2)、 商业城市兴起,一些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3)、 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b 特征: (1、 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 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3)、以各地

17、土特产交流为主,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4)、 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c原因:(1)、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心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2)、 “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D、影响: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国家走向统一;在商业发展中力量壮大的商人通过购买田地成为地主,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建立。(三)、由公田到私田(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2)过程: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

18、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二、社会改革(一)、春秋时期(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二)、战国变法1背景:a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b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c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d直接原因是各国

19、国君富国强兵,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优势。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4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2)原因:a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b重要原因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推动和影响c直接原因:是秦孝公要求改变秦国落后的状况(3)性质: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4)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5)影

20、响: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乎民心,执行坚决,措施的当。秦孝公的支持与重用。(7)商鞅惨遭不幸的原因是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的反对和破坏反应了改革是曲折的旧势力不甘心推出历史舞台,改革要付出血的代价和牺牲。5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1)、 不同之处: 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

21、政,进而实现统一。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 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

22、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6、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初步胜利基础上进行的。变法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变法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起来,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变法中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新局面。商鞅变法7、与此前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有什

23、么异同点?【解析】(1)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运动。结果和影响相同: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

24、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2)不同点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更加深刻的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

25、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1、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奴隶主阶级的衰落地主阶级的成长3、人才基础: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出现4、客观环境:社会大变革的影响二、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三、思想(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家的创始人,思想核心“道”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2、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

26、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1)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政治上有保守部分,也主张改良。)(2)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注意与科教兴国相联系(3)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4)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 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5)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发展 发展: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还主张改良,“损益”旧的章法。战国时期一一发展:孟子

27、进一步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西汉一一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学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汉代今文经学派杰出的大师。他对儒学的发挥主要包括:(1)大一统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说,从而构筑了

28、神秘主义的君权神授论,为君主专制制度加上炫目的光环。(3)三纲五常说,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它所体现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是束缚历代人民的精神枷锁。(4)更化与德政思想,主张以秦为鉴,缓和阶级矛盾,提倡德治,在现实政治中革除秦政余毒,即所谓更化说。(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社会原因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

29、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活跃。2、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3、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4、代表:a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0、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b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c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d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 试分析韩非子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扼要指出其思想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解析】社会根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

31、,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他们要求通过改革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国家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以法治国。韩非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影响:韩非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其思想主张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韩非子的主张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也

32、对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2)你认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学派是哪一家?理由是什么?【解析】法家。理由: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这种思想有利于在经济上势力越来越大的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其法治思想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因此

33、,法家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也最有用。应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与现代法制的比较)5、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进步要求。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宽刑薄税。这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客观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要求。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又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的虎虎生气和无所畏惧的气魄。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法治”思想

34、,也吸收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这给当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为本”,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表现出战国晚期新兴地主阶级强大之后的专制意识,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积极的意义。6、“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秦王羸政统一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学说,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全确立,适应诸侯纷争局面的“百家争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儒家学派的一些人面对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还要对它进行指责攻击,就更无法避免

35、遭到被禁的厄运。所以,这种争鸣局面的结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解析】(1)相同点: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

36、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2)不同点: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西欧与东亚。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四、文化1、诗经:(1)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3)影响:对后世文学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

37、芒。2、屈原:a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南方民歌,楚国方言)b离骚最著名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C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伟大的爱国诗人。3、诸子散文:(1)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2)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 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五、艺术绘画: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4、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当时已有壁画、帛画。青铜器装饰从过去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音乐达到很

38、高水平。六、科技1、天文: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七.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文字成熟:甲骨文成为我们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思想奠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派别都已出现,构成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家思想和作为补充来源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各家争鸣中更是各露

39、睁嵘。教育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文学传统形成,代表是屈原及其作品。史学奠基:以孔子编春秋为标志。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三大领域。八.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