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验收评估(一) 东西方先哲、中国古代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温故而知新B有教无类 C当仁不让于师 D因材施教解析:选B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29月28日被定为中国的“圣诞日”,“圣”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盛极一时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C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他是儒家
2、学说的创始人解析:选C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C。3正如K.R.波普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这说明()A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接受B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C柏拉图的思想著作大多保留下来,成为学术经典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是珍贵的思想遗产解析: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认识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
3、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C温和的民主派 D激进的民主派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鼓励人们以理性为准绳,反对过激行为,由此可排除A、B、D三项,故选C。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选D天子的印称“玺”,“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意在维护皇权至上。6唐太宗在戒
4、皇属中说:“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解析:选A唐太宗强调,敢于直面指出他的错误的人是他的老师,而总是阿谀奉承的人是他的敌人,这充分说明了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的品格。7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解析:选C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
5、通”、“驼城”,这是准噶尔叛乱,故C项正确。8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解析:选D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
7、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9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解析:第(1)问,“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可结合孔子创立儒学,创办私学,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提供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第(2)问,孔子创办私学、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答案:(1)认识: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8、。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相似: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9、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解析:第(1
10、)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柏拉图认为感觉是不完美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觉是人类认知的来源。在政治主张方面,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依法治国。第(2)问,不同主张,表明亚里士多德独立思考,追求理性的治学态度。答案:(1)不同: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2)态度: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11阅读下列材料
11、,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年至649年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
12、(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解析: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结尾句内容,从中分析概括两位学者对唐太宗在“制度”上作为的评价。第(2)问,从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方面概括其建树;三者的关系要从制约、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
13、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答出三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主要活动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南巡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诣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二月抵达绍兴,祭大
14、禹陵,亲制祭文,书额曰“地平天成”。康熙三十八年三月阅黄河堤。康熙四十一年九月第四次南巡。见河工初步告成,欣然命笔作览淮黄成诗一首。康熙四十四年二月第五次南巡阅河。三月驻跸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康熙四十六年正月九卿叩请皇上亲临河工,指授方略。康熙帝认为他数次南巡,濒河官民不无劳扰,不允亲往。经大学士等再三恳请,最后决定再次南巡。四月河工善后处理完毕,返回京师。至此两河安宁,漕运无阻。摘编自康熙朝实录、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等(1)据材料归纳康熙南巡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并指出其相同的政治意图。(7分)(2)据材料指出康熙南巡的核心活动,分析该活动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范围是“文化活动”,可从材料信息中查找,再分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的政治意图”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推论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活动”通过材料中的活动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材料中查找有关影响的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评价。答案:(1)活动:祭陵,拜孔;题词,作诗;选才修书。意图: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2)活动:视察(巡阅)河工。影响:促进黄淮治理;保障漕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扰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