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619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能力要求考向定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知道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点把握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

2、现实生命力。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了解汉朝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政策改变原因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知道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的。宋明理学知道三教和一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知识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

3、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

4、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荀子名况,著有荀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时代著作重要思想主张孔子春秋圣人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孟子战国亚圣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荀子

5、战国儒家学说集大成荀子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 “舟水关系”;性恶论 ;“人定胜天”。思想比较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仁政礼法并重民本思想爱惜民力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6、工业者的利益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礼”:带有承

7、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B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A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8、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C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A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

10、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

11、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社会矛盾、阶级关系、人才、思想、制度都会发生变化。 【答案】D【方法技巧】考查对“百家争鸣”背景的理解。经济变革决定政治变革。【例2】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 B C D【名师点睛】考察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故选C。【答案】C【方法技巧

12、】孔子“仁”的哲学思想有构建和谐社会和反对暴政的意义,但具有等级性。【变式训练】1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A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 B克己复礼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是荀子的观点,B是孔子的观点,D是朱熹的观点。【答案】C2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解析】D是法家的观点。【答案】D3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 B C D【

13、解析】用排除法。法家的思想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答案】A知识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知识归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

14、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

15、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3)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

16、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例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A B C D【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符合汉武帝建立统一大汉帝国的要求,而且汉朝到汉武帝时国力日益强大。【答案】D 【方法技巧】考察学生理解能力。既要知道汉武帝“独尊儒术”的

17、目的,也要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例2】汉武帝实行采纳“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正好符合了汉武帝建立统一大汉帝国的需要。【答案】D【方法技巧】正确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变式训练】1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解析】考察对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理解。新儒学符合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18、的需要。 【答案】D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解析】思想从自由走向专制正是政治走向专制集权的反映。【答案】D知识点3 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知识归纳】(1)宋明理学的含义: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

19、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认为先有理后有气。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理

20、论: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内容: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

21、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3)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

22、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例1】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B仁学思想 C心性论思想 D人心是万物的本源【名师点睛】考察学生对宋明理学核心思想的掌握。D为明朝心学的观点。【答案】A【方法技巧】比较宋代理学和明朝心学核心思想的区别。【例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23、()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朱熹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答案】C【方法技巧】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但已成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的工具。【变式训练】1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主流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 B儒学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体验C有利于社会的民主、进步 D违背了孔子的仁学【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朱熹的“灭人欲”是为

24、了符合天理,王阳明的“内心反省”是为了“致良知”,把握心中的天理,成为封建社会的圣贤,就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BCD的观点是错误的。【答案】A2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有()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A B C D【解析】应该排除,程朱思想应该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答案】A知识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到批判的背景、原因。【知识归纳】罪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B、具体表现:黄宗羲否定旧儒学的“君

25、为臣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发展了民本思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C、影响:以顾、黄、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心学空洞无物,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主张“经世致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研究的学问不能空洞无物,要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6、。王夫之还有较好的运动观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内容: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B、影响: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到了近代,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重新抬出孔子,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7、,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文化大革命中,儒家文化再次被“革命”。评价:明末清初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需要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

28、、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国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去考虑、探究)。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麽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 B批判君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名师点睛】题目要求实用,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29、A符合强调实用的意思,反对宋明理学的空洞。【答案】A【方法技巧】思想是社会经济背景的反映。关注国计民生正好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要求。【2】 三大进步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有()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A B C D 【名师点睛】是王夫之的观点,是黄宗羲的观点。【答案】D【方法技巧】在记住每个思想家“特色”观点后,归纳其共性。【变式训练】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C思想家个

30、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解析】政治、思想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根本原因注意找经济方面的选项。【答案】B2 “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的必然结果C是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解析】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答案】C【经典例题精析】【2011高考】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

31、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解析】: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从唐至清,数量增多,在全国各地分布范围广泛,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综合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及其历史作用,正因为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思想及历史作用,故被清朝廷列为禁书。A项是宋明理学的主张;B项是李贽的思想;C项是南北朝以来的思想融合趋势。(2011年天津

32、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33、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答案】:A【解析】:区分朱熹和王守仁二人在“良知”主张上的不同。前者指圣贤书的道理;后者强调内心反省。(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

34、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说明了明初重视儒学教育,而儒学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选项;其余三项都强调制度,这不是儒学的主要功能,而是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调整问题。(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材料二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

35、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材料三 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发展的原因做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

36、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解析】:(1)“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是从黄宗羲的阶级属性及儒家思想传统角度而言,“新见”是指其民主启蒙思想中对君主专制的批判。(2)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定方法有两个: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即把他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用历史的方法即可以从时代需要及阶级利益角度评价。(3)按材料三的观点,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应该既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也要受外来思想启迪,二者共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

37、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

38、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4)识记课本上对顾炎武提倡的学风的表述及后人对顾炎武时代责任感的概括。(2011年浙江省文综38(2)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39、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二古代中国科技、文学和艺术(一)选择题(2011年安徽卷文综13

40、)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2011年重庆卷文综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该学者是 A裴秀 B郦道元 C沈括 D徐霞客【答案】:A(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答案】:D【解析】:汴梁(开封)和

41、临安(杭州)作为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南移,使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繁荣,诗人较多,正好符合两宋的情况。(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A B C D【答案】:B(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33)(1分)某些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缺乏考证,有时存在违背史实的错误。下列片段或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岳飞说:“身为南宋子民,定当以抗金报国为己任。”B汉武帝对卫青说:“此番出兵匈奴,责任

42、重大,愿大胜而归。”C顾闳中在画韩熙载夜宴图 D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答案】:A【解析】:A项中“南宋”是后人所称,不能是岳飞的自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二)非选择题(2011年重庆卷文综37(1)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

43、分)【2010高考】1.(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2.(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

44、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答案:A3.(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答

45、案:C。4.(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答案:B。5.(10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

46、”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答案:B6.(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

47、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答案:A7.(10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48、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8.(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

49、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9.(10年江苏卷)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人人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答案:B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热门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整个中国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对中

50、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要认真复习。其中主要把握:老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思想要全面掌握,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评价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关注这一新的角度。命题角度一 孔子、孟子的观点和儒家思想【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解析】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孔孟学说的理解。孔孟学说主要是“仁”“礼”和“仁政”等

51、思想都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思想,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答案】A【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解析】考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适当记忆。注意总结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唐太宗、黄宗羲等人的民本思想。【答案】B命题角度二 墨家思想【1】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命题角度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5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考查董仲舒新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独尊儒术”也不是意味着其他学派灭迹,而是指儒学取得绝对的主导地位。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答案】C命题角度二 宋明理学【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解析】考查理学的形成特点,注意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特点区别开来。董仲舒

53、新儒学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宋代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融合了佛道的思想而成。【答案】D【2】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解析】注意理学的形成特点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特点的区别。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的思想,但没有融合法家的思想,法家的“酷法”统治、改革图强的思想不符合需要。【答案】A命题角度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54、)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解析】考查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1691年处在康熙帝统治时期,属于“西学东渐”时期。中国属于自我封闭时期,故A不正确。【答案】 A考点3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热门依据】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55、,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因此,真是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影响,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命题角度一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解析】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他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代表人物之一。“非为一姓”,明显反对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答案】C命题角度二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与其他儒学思想家思想内容的对比【1】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6、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解析】考查儒家在不同时期对君与民的关系的不同看法,这些观点的变化是由当时经济社会背景影响而成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希望开明温和的君主制;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神化王权,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黄宗羲“民主君客”体现反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答案】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都没有否定君主制。【2012高考押题】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

57、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解析:“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语,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答案:D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58、:“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解析:根据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故C项正确。A、B、D三项属于孔子思想,但与题意无直接关系。答案:C3“以德报怨”、“以柔克刚”、“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这些成语最可能源自()A论语 B道德经C孟子 D春秋繁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成语包含着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特点,故选B项。答案:B4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

59、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解析:“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显然错误;“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错误;D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错误的。答案:C5右图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该会徽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早在2 300多年前,中国某思想家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一种“重民”思想。2 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孟

60、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答案:C6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答案:A7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61、B C D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别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说法不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答案:A8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扑”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A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属于法家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D项是理学的观点

62、,而理学出现于宋代。答案:C9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对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题时应先读懂史料含义,即“思想不统一难以实现政治统一”,进而理解“独尊儒术”的必要性。答案:C10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解析:“天人感应

63、”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答案:B11某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民族精神”,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

64、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A项正确。答案:A13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解析: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答案:D14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D“天,有形之大者也”解析:

65、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办法去把握“理”。答案:C15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解析: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答案:D16 “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解析:材料强调做学问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深刻探究万物以

66、求得真“理”。这是朱熹的主张。答案:A17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答案:C18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解析: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大家,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大师。A和

67、C是典型的心学思想;D是典型的理学思想。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B。答案:B18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_: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_”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结合材料中明神宗实录可知为明朝;材料中藏书焚书及赞扬卓文君善择佳偶等信息可判断为李贽。答案:A19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

68、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解析: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因此选B项。答案:B20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依据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答案:A21王

69、夫之认为“天下唯器则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实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解析: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说的“器”是指的客观存在的事物,“道”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意识。答案:A22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认为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张实行法治以取代人治,即君主专制。答案:C23明末清初进

70、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A彻底否定儒学B对宋明理学的否定C摆脱理学僵化模式的束缚D把儒学改造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思想体系解析:本题易误选A项或B项,原因在于误以为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和理学持否定的态度。实际上,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是为了摆脱僵化的理学的束缚,发挥传统儒学的“治世”功能,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都是对传统儒学的挖掘和发挥,目的是重新建立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儒学。答案:C二、非选择题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

71、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仁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材料均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2)根据材料二指出君臣与

72、父子关系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答案:(1)君主是天下百姓的残暴统治者和剥削者。政治倾向: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2)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则是可以“累变”的。(3)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不危害专制君主绝对统治的前提下,提出宽民、爱民、惜民的;而黄宗羲的思想则不然,其基本理论前提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这就把传统的君民关系颠倒了过来。25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

73、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4、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评论出处评孔子“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评儒学(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坟春末闲谈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

75、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

76、的态度有何不同?(3)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第(1)问孔子思想的核心依据材料中信息即可判断,如“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等可知鲁迅对孔子的评价基本以肯定为主,较为客观;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则从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完全给予否定;第(3)问注意目的的不同:鲁迅是为反对君主专制而否定儒家思想,而伏尔泰则要用儒家思想来宣传启蒙思想,反对欧洲的君主专制。答案:(1)孔子的“仁”和“礼”的学说,“德治”的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

77、),全盘否定儒家思想。(3)20世纪初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反封建,必反儒学;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等启蒙思想。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78、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 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