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276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6页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年度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12月)命题人:姓名:_班级:_一、选择题(共55题,每小题1分,共55分)1. 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十二章冕服(十二章:上衣下裳有十二种图案的冕服)。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集体上疏,指责现行冕制:皇帝祭社稷时用三章秀冕,然而这都是四五品官的冕服等级。这一现象反映出A. 周礼因社会转型而崩坏B. 君主专制受到高官制约C. 唐朝等级礼乐制遭破坏D. 唐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周礼规定的“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十二章冕服”到,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集体上疏,指责“皇帝祭社稷时用三章秀冕,然而这都是四五品官的冕服等级”,材料主

2、旨揭示了周礼在封建社会的唐朝遭到了破坏,A正确;B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与题干“周礼”不符,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2.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A. 官名B. 爵位C. 行业D. 谥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的一些姓氏源于分封的国名,有的王的名称源于他的谥号,材料中的“巫”、“卜”等词都是古代的巫师,陶是手工业者,所以材料中的各种名称是源于行业。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的政治制度特点3.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

3、”;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C. 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D.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司马迁和李峰均为一家之言

4、,他们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他们的观点也不属于主观臆断。分析选项,C项表述最为准确,故应选C。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史料的应用4.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A. 土地兼并不可遏制B. 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C. 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D. 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交给儿子”“接济族人”,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对象和接济的对象,说明宗法制对这一邹姓富户影响极大,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

5、制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高度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答案选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

6、,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刺史制度。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

7、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6.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

8、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答案】D【解析】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元朝的行省都是地方行政区划,但是两者的职权不同,诸侯国的权力很大,可以挑战中央,元朝的行省职权范围要小于东周时候的诸侯国,故A不合题意;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明通政司是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故B不符合题意;西汉的

9、州刺史负责地方的“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明监察御史是中央的检察官员,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故C不合题意;唐朝政事堂是常设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的地方,宋代的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所以D符合题意。7. 钱穆国史新论:“明、清两代考试内容,均重经义,而又以朱子一家言为准。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不得不择定一家言,以为是非之准则。既择定了一家言,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于是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取舍之标准,此亦一

10、种不得已。”材料认为明清八股取士反映了考试制度的发展易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有助于选拔创新意识的人才体现了考试选拔的公平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重经义”到“以朱子一家言为准”,再到“演变出八股文”反映了考试制度的发展;“录取标准又难定。于是演变出八股文”、“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取舍之标准”体现出考试选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八股取士8.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

11、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下面关于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秦始皇开创了县制B. 秦朝时县的最高长官由皇帝任命C. 县长(令)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D. 宋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A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县制,错误;B郡县长官听从皇帝任免,正确;C错误;元朝才设有行省制度D错误。9.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反映了从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的趋势反映了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从贵族制到官僚制的社会转型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A. B. C. D. 【答案

12、】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反映了从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的趋势,故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各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各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打破了贵族出身的世袭制,故正确。西周初期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秦朝实行郡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排除BCD,所以选A。1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

13、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的实质是A.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 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的信息可得出元代中央集权的程度加强,再依据“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可得出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应该为中书省;D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14、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1. 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清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 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选B。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内阁只是明朝设立的皇帝的顾问机构

15、,没有实权;D项错误,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仅仅是在明朝。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楚“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专制主义是加强皇权的问题,就是题目中“君臣关系”。 12.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 秦朝确立郡县制B. 隋朝创立科举制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 明朝废除丞相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郡县制,没有体现别人的旧,

16、故A排除。隋朝创立科举制,也是新制度建立,但没有体现别人的旧,故B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继承和发展了前朝制度,故符合材料信息,故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只反映了体现自己的新,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是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每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下辖历户礼兵邢工六部帮助三省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三省六部是唐朝分化相权加强中央皇权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权力。1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说: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17、。对此理解正确的有罗马帝国灭亡后,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的终结,西欧进入分裂割据罗马文明的很多元素在中世纪以来得到传承(如罗马法和基督教等)从制度的优劣得失或从文明的传承关系等视角比较唐与罗马的灭亡钱穆所言“中国”是指中国的传统文明,唐朝对中国传统文明有重要贡献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能反映的是罗马之后的罗马地区就不像以前的罗马一样了,“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则说明唐朝之后的中国和唐朝时有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故符合题意,恰与题意不符,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西政治制度的传承比较14. 中国明朝

18、设置内阁,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有关两者比较结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是制度化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 两者都造成了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的消长变化C. 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D. 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度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英国内阁制度的运行,削弱了国王的行政权;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加强了皇权,故B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明朝是专制

19、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而英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的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明朝内阁制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而英国内阁制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故D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比较类型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制”的相关内容,解题时抓住设问要求“不正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是政治史上的常见现象。下列制度或机构主要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有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雅典四百人会议美国联邦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

20、家政治结构是政治史上的常见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互为表里,雅典四百人会议,公民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之一,两者都主要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秦朝郡县制,美国联邦制,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宗法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公民【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雅典

21、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16.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与普鲁士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相同因素中没有A. 推行了正确的内外政策,排除了阻碍统一的外部力量B. 隋王朝、普鲁士王国成为了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C. 开皇之治,铁血政策准备了实现统一的实力D. 战乱与分裂使两国民众,希望结束分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学生对于知识比较辨析的能力。B、C、D都是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与普鲁士

22、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相同因素,只有A符合题意17. 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 强调官员公正廉洁C. 彰显权力制衡精神D.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答案】B18. “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

23、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 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体发祥地B. 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C. 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D. 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政治民主与法制是统一的,古希腊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使之制度化,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B项正确。A项材料无常体现。秦朝是封建王朝与古希腊的奴隶制有着本质区别,C项错误。思想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体现,D项

24、错误。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征【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利相互制约(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有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三权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19. 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数十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材料中所说的“10次会议”有权审查公职人员但无权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雅典的公职人员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社会负责A. B. C. D. 【答案

25、】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故正确。公民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有权审查公职人员并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故错误,排除ABD。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故正确。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城邦事务负责,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所以选C。20. 古罗马一位男士对自己最亲近的某位女性血亲享有继承权,因他未等到后者死亡就急不可待地把自己对之享有期待权的部分财产赠与出去而被告发,结果被判赠与无效,理由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善良风俗。这反映了罗马法A. 具有道德法的属性B. 以社会

26、风俗为依据C. 保护个人私有财产D. 缺乏客观统一标准【答案】A 21. 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 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 形式重于实质内容C. 注重保护公民利益D. 审判程序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也没有法律效力”关键信息可知在罗马法看来,法律行为是否有法律效力取决于该法律行为的外部形式,形式重于实质内容,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罗马法形式重于实质内容,没有涉及不尊重当事人意愿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注重

27、保护公民利益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非常严密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B22.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了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B.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集体暴政C. 人民有权参与管理城邦的管理D. 集会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进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雅典仅凭报案者似是而非的控告便将身为将军的阿西比德定罪,这种荒谬的司法行为反映了古雅典根据私生活处罚公民,是对私人空间的不尊重,同时,不讲真

28、凭实据便定罪,是一种司法落后的表现,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集体暴政,排除B。C项错误,是公民有权参与管理城邦的管理,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集会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3.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不包括A. 法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B. 法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等自然法思想D. 法律发展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罗马法蕴含着自然法的思想,从习惯法到成文

29、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不断完善发展,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其中部分习惯法的内容以成文法的形式保留下来,并不是完全摒弃,D项本身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特点24. 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共同本质特点是A. 都主张外邦人无权享有政治权利B. 都极力维护奴隶制C. 都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学生对于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共同本质特点的辨别能力,A项不符合古罗马,C项不符合古希腊,D像不是本质的特点,故选B25. 有人将雅典民主体制与美国民主体制的关系制成如下图片,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30、 雅典民主体制直接发展为现代美国民主体制B. 雅典民主体制与美国民主体制没有本质区别C. 雅典民主制度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一脉相传D. 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摇篮【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现代美国民主体制借鉴了雅典民主体制的内容,但不能说是直接发展,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制的民主,与现代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排除B。现代美国民主体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需要,同时借鉴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政治,不能说是一脉相传,排除C。现代美国民主体制借鉴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摇篮,

31、D项正确。26.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梁启超这段话A. 是为维新变法作舆论准备B. 是在赞誉美国的政治制度C. 是在赞誉美国的独立战争D. 认为美国的政体不可思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看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体现其赞誉美国的共和制度,B项正确。新大陆游记发表于1904年,而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排除A。材料强调

32、梁启超赞誉美国的共和制度,而不是赞誉美国的独立战争,排除C。材料强调梁启超赞誉美国的共和制度,而不是政体不可思议,排除D。27.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与其说)德意志帝国是建立在血和铁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更真实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B. 德意志统一后军国主义逐渐消失C. 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D. 铁血政策不是德意志统一的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更真实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强调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故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更真实些”不符,排除。

33、B项说法错误,德国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排除。铁血政策是德意志统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28. 下列对该推理判断表述正确的是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 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C. 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合理D.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错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充分体现了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故材料充分,排除BC。“理解”符合上述材料中的其中一个原则,即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保留了黑人奴隶制,“结论”不正确,故排除A,D项正确。2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把从军歌教给

34、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这表明A. 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B. 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C. 法国人民建立共和的愿望强烈D. 共和政体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军歌教导农家子弟均要为共和国献身,可见共和政体日益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是否彻底的相关信息,事实上法国还保留了浓厚的君主制残余,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于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经建立,共和已成现实,而并非“愿望”,排除C。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

35、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0. 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责任内阁制的发展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 工业革命的发展D.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

36、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指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与题干不符,排除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3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历史中,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所以无所谓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判排除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均是正确的。考点: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32. 1796年9月1

37、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A. 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B. 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C. 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D. 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华盛顿在告别辞中“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说明他已经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33. 读下表,最符合表中内容的主题应是1雅典公民大会6“人民主权”2民法大全7德意志帝国宪法3陪审法庭8法国国民议会4伏尔泰9联邦最高法院5论法的精神10拿

38、破仑法典11国会A. 历史上的法制文明成就B.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研究C.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源头D. 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体现的大多是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法律文献,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是指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源头是古希腊民主政治,表格不仅包含古希腊的内容,还涉及到其他时期的事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关于立法、司法和法律文献,没有强调西方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思想;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徳资产阶级

39、民主政治特点;34.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C.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D.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提出改革

40、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贵族寡头制度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故D正确。英国的议会制度也有局限性,故A排除。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过于绝对,故B排除。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也过于绝对,故C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议会改革35.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光荣革命辛亥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

41、787年宪法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 存在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妥协,保留了君主制;有资产阶级与旧官僚、立宪派等的妥协;有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有大州与小州的妥协,故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法美中体制的确立特点36. 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起民主革命使命B. 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D.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

42、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起民主革命的使命,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不能说“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因为反封建任务尚未完成,D项错误,符合设问。点睛:关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

43、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和特点等,解题的关键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整体的认识。37.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B. 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 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 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便利列强

44、对华倾销商品,A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并非主动打开过门去与西方交流,B错;鸦片贸易公开化明显是对中国的破坏影响,属于灾难的内容,D错;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采购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38. 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A. 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

45、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说明该事件与农民的反清斗争有关;材料中的“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说明该事件与英国人的侵略有关,符合这两点的只有B项,一为太平天国运动,一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项。A项不涉及农民的反清斗争,C项是反对日本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非只是“英国人的滋事”,排除D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

46、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点39.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A. 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B. 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 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活动均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从涉及革

47、命的范围看,说明影响比较大,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0.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A. 排满反清相结合B. 反帝反封相结合C. 民族民生革命一体D. 民族民主革命一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体现了孙中山把孙中山要把民族革命与民主

48、革命结合起来,因此D符合题意。而AB不能反映题干主旨,C材料不涉及民生内容,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努力41. 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剪断了一些枝叶”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

49、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BD;“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事件是指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动摇树墩”的史实是指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学习“民主、科学”思想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封建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所以A项正确。42. 下图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

50、十七年四月6次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据此可知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表格中突出的表现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自身认知观念的变化。从最开始“天朝上国”自居的态度到后来渐趋平等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B选项错在洋务运动此时还没有开始;C选项与材料表现的含义相悖。点睛:本题是一道表格型的问题。回答表格型的问题关键点有三处:第一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于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第二要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第

51、三对比的分析数字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43. 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答案】A【解析】近代军阀割据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44. 19世纪50

52、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A. 中央财权下移B. 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 中央集权加强D. 地方权力不断萎缩【答案】A【解析】据材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为了便于各地自行筹集军费镇压起义,允许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这逐渐导致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向地方转移,即中央财权下移,故

53、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的影响,无法体现西方经济侵略加剧的问题,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地方权力加强,不是萎缩,故D项错误。故选A。45.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这一规定A. 增强了红军抗敌的信心B. 意在改善农民生活C. 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D. 具有社会保障思想【答案】D【解析】题干是说要保证“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能得到与农民相同的土地收入,这也是接触

54、上述人物的后顾之忧,故选D。46.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时间(年)1842184418461848185018521854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969230517911446157425041001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B. 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C. 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D.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答案】D【解析】从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以后增幅时大时小,英国商品并非很畅销,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55、A错误,D正确;“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不是英国商品不畅销的原因,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还没有通过抵制外国货物来抵御外侮的意识,排除D。47. 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B. 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C.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D. 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答案】C【解析】材料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无关,排除AB;由“红星照耀

56、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看出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排除D。48.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 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

57、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性,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但是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法律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项。领事裁判权是西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符合中国需要,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来源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列强不可能对等,C项错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南京条约签订。49. 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 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B. 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 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D. 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

58、矛盾的现象:“左辅正军师”东王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特点;“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法治思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革命性”不是前者所体现的内容;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空想性;D选项没有反应出后半部分的先进性。50.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

59、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51.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60、32 年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由“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和“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可知,清军对外国商船毫无警戒之心,体现了清政府的海防比较松弛,故 D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清政府的海防松弛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背景5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A. 结束了封建帝制B. 废除了封建制度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案】

61、A【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A项正确;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B错误;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53.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答案】A【解析】根据“18

62、95年”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A正确,C错误;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割台湾岛给日本,B表述错误;甲午战后,掀起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变法运动,D错误。54.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

63、外政策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55. 1919年5月31曰,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B. 参加巴黎和会引

64、起广泛不满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D. 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故A正确;由“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京政府的不满,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排除D。二、综合题(56题18分;57题16分;58题17分;59题14分,共65分)56.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

65、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议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材料2: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材料3: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

66、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1).据材料1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材料3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的著作流传。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67、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3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这种“错位”分别带来的影响:德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4)国情决定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1相关信息“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等,可概括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家的著作流传。结合所学知识

68、,可知,雅典为后世创造的民主运作方式主要体现在: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2)根据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以其独特、微妙的方式,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具体体现在: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3)根据材料3关键信息“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这种“错位”给德

69、国和世界,分别带来的影响是:德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4)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可以吸收他国经验,借鉴他国模式,但不能够全盘吸收和完全照搬,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一样。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具体国情还不一样。因此,国家在发展、健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务必立足本国国情,适当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及模式,与时俱进,做到适当创新和发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变雅典民主政治;欧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

70、特点5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材料二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l965

7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铬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l人,其它代表2人。材料三美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美国

72、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1)根据材料一,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上三项制度的共性,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2)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

73、性。(3)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4)共性: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认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解析】(1)关于行省的职能,根据材料“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即可概括行省的职能。关于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74、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二“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概括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根据材料二“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可概括为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还可从具有民主性方面概括其特点。(3)根据材料三“合众国法律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等信息概括即可。(4)综合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关于行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美国宪法的共同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

75、对以上三种制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思考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8.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

76、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77、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

78、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原因:

79、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指: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4)“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任答一点理由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

80、结合所学知识,“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民主依赖妥协”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在英国完成政治变革的过程中是最为典型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是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然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从而通过妥协的方式把国王的权力成功的装进了笼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1、,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指的则是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在不断的增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其实是在

82、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的构成。(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等信息,可知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是正面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评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可见“大妥协”能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再从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等角度回答。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大妥协”。59.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

83、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封面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材料三“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

84、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

85、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答案】(1)主要理由:这个制度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3)辛亥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和结合所学知

86、识可从其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和社会财富)方面、客观社会环境(缺乏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方面说明其具有空想性。(2)根据材料“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从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国民国等方面回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即可。(3)根据材料“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可概括为辛亥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根据材料“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信息可从破除了对

87、皇帝的迷信方面作答。(4)根据材料“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从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