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赏析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春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
2、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一、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砭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
3、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二、背景资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作记以志纪念。文白对照1古今异义(1)至于赤壁之下。古义:至,到;于,介词。今义:
4、连词。(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古义:一一指着数出来。今义:数字。(3)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忧愁、不快乐。今义:疾病。(4)窃会计之余功。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今义:指从事会计的人。2一词多义(1)当(2)胜(3)所以(4)以3词类活用(1)今张君不以谪为患:形容词作名词,悲伤之事。(2)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3)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4)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5)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6)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7)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8)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4文言句式(1)谪居齐安
5、:省略句,谪居(于)齐安。(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5翻译下列句子(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面,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译文:往西望见武昌的群山,冈峦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樵夫的居舍都可以清楚地用手指点出来。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答:答案
6、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答:答案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3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答:答案“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一、结构图解黄州快哉亭记二、中心主旨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
7、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三、写作特色1这篇文章题为黄州快哉亭记,通篇都围绕“快”字来发挥,因为“快”字在文章中贯穿始终,屡屡出现。如“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何适而非快”、“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这样就使得全文从头到尾都紧扣“快”字而展开,文笔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密,毫无散漫之感。2这篇文章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又间发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味道的议论。-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