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208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0课过秦论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得天下者无不从施仁政、得民心始;而失天下者,无不自施暴政、失民心始。2 000多年前的贾谊纵论强秦灭亡之原因,下一断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语中的,影响深远。让我们走进过秦论,感受贾谊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吧。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

2、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期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3相关知识论论即论策,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最初为一种议论时政的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的人做论策,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后来,论渐渐成为一种文体。4文化常识【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函】崤山

3、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例如: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例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例如:南取百越之地。【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例如:非有仲尼、墨翟

4、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例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例如:南取汉中。【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例如:以为桂林、象郡。【阡陌】田间南北走

5、向和东西走向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例如:而倔起阡陌之中。1识字注音崤山(xio) 雍州(yng)窥周室(ku)昭襄王(xing) 膏腴(y) 合从缔交(zng)(d)轸(zhn) 翟景(zhi) 倪良(n)逡巡(qn) 镞(z) 鞭笞(ch)蒙恬(tin) 藩篱(fn) 黔首(qin)隳(hu) 锋镝(d) 劲弩(n)瓮牖(wng)(yu) 氓隶(mng) 猗顿(y)铦(xin) 长铩(sh) 度长絜大(xi)2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纵向。(2)锄櫌棘矜“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

6、的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囊:名词作状语,像布袋一样(3)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名词作状语,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就这样河:这里专指黄河2翻译下列句子。(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孝公)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吞并各国的野心。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就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3下列各句不属于秦孝公时秦国兴盛原因的一句是(C)A秦孝

7、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解析:A项是地利上的原因,B项是人和方面的原因,C项是结果,D项是内政方面的原因。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中“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是说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实际上用一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所以文章不够简洁。C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

8、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其做了铺垫。D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富国强兵的政策,并由此而达到了扩充地盘的目的。解析:虽然用一个“并吞”就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不如三个词连用有气势。(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2)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因:沿袭(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北:名词作状语,向北(4)会盟而谋弱秦弱:削弱(5)不爱珍

9、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爱:吝惜以致:来招纳从:通“纵”(6)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爱人:这里指爱护人民约:结离:使离散(7)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延:迎接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8)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北:溃败(的军队)橹:盾牌2翻译下列句子。(1)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他们)集会结盟,来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译文:

10、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判断句)(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译文:秦人打开关门迎接敌人,(可是)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译文:秦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血流成河,可漂起盾牌。(省略句)3下面各组句子中属于诸侯国对抗秦国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B)蒙故业,因遗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北收要害之郡ABC D解析:属于自孝公之后的四代君王为秦统一天下所做的事。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1、C)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旧业并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的势力在进一步扩展并走向强大。B诸侯国恐慌害怕,约纵反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致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纵散约败,割地赂秦。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九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解析:C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

12、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及至始皇及至:等到(2)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鞭笞: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抽打(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以为:以之为,把作为(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5)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动用法,使弯曲(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言论,这里指著作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7)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用法,使弱(8)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方2翻译下列句子。(1)履至尊而制六合,

1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译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省略句,“威振(于)四海”(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译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省略句)(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译文: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生命交付(秦的)司法官吏(审讯)。(省略句)(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省略句)(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

14、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宾语前置句)3下面句子中是阐述秦始皇“攻”天下之业绩的一组是(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A BC D解析:是秦始皇“攻”天下采取的措施,不是业绩。4下面句子中表现秦始皇“守”天下采取的政策的一组是(B)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 BC D解析:是施行措施的目的。5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

15、来的功业,不仅吞并了西周东周,消灭了各诸侯国,还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上、文化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解析:A项,“还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四)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以下题目

16、。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名词作状语,用瓮做绳:名词作状语,用草绳系(2)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3)而倔起阡陌之中倔起:突然兴起(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响声一样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翻译下列句子。(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弟,是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判断句)(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他们)砍下树木当作武器,举

17、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译文: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灭掉了秦国。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陈涉起义影响的一组是(B)才能不及中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BCD解析:是陈涉的个人素质,是陈涉起义的武器。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C秦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

18、深省。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而秦的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效果。解析:D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五)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形容词用作动词,缩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2)然秦以区区之地区区:这里指很小或非常少(3)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序:排列座次朝:使动用法,使朝见有:通“又”2翻译下列句子。(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状语后置句)(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9、者,何也?译文:一个戍卒发难,秦国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省略句)(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3下列各句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B)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解析:A项是写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项是陈述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D项是秦国在陈涉起义后的结果。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A本段开头陈述了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力量的弱小。因为当时雍州险固,崤山、函谷关的地势和原来是一样的。B九国之

20、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却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九国不团结而农民军团结。C作者在本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陈涉与九国国君地位的对比,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武器的对比,起义军与九国军队作战能力的对比。D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贾谊就是启示当代的君主要“施仁政,行仁政”。解析:A项,应为“当时雍州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和原来是一样的”。B项,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民心。C项,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谋略的对比。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

21、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他人之见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观点二: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贾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

22、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施行仁政,消除阶级矛盾,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吾之观点答:_1主旨归纳本文着重论述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劝诫汉朝统治者要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笔墨纵横,善于蓄势。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反复铺陈秦由兴而亡、由“攻”而“守”的全过程,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列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写秦之盛,笔墨纵横,酣畅淋漓,极尽铺陈叙史之能事,却只叙而不议

23、,处处为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作者的谋篇布局可谓匠心独运。(2)渲染衬托,对比论述。如文章第2段极力渲染六国的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用意却在衬托秦国的强大;第4段写陈涉起义时,尽量写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起义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目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作者先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和指挥作战能力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作比,指出后者不如前者,但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自然引出问题,留给后文解答,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4课文全译据:占据。崤(xi

24、o):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第一个“固”:险固的地势,名词。雍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第二个“固”:牢固地。以:介词,用来。窥:窥视。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席(包、囊)一样。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佐:辅佐。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法度:法规,制度。务:从事,致力于。修:修治。具:器械。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指黄河。既:已经。没:通“

25、殁”,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继承。故业:已有的基业。因:沿袭。举:攻取。膏腴:肥沃。收:占领。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南、西、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会盟:(诸侯)聚会结盟。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爱:吝惜。致:招纳。合从: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zng),通“纵”。为:成为。孟尝: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赵惠文王之弟。春申: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

26、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者:语气助词,表停顿。离:使动用法,使离散。于是:在这时。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东周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之属:这一类人。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楚人。召(sho)滑: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之徒:这一类人。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田忌:齐将。之伦:这一类人。尝:曾经。以:用。叩:击。延:迎接,迎战。九国:韩、魏、燕、齐、楚、赵、宋、卫、中山。逡巡(qn x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进:前进,入关。亡、遗:失。矢:箭。镞(z):箭头,也指箭。费:耗费。困:困厄。争:

27、争着。制:控制。弊:弱点,毛病。亡:动词作名词,逃窜的诸侯军队。北:溃败(的军队)。伏:倒伏。橹:盾牌。因:趁。利、便:同义,有利的形势。请:请求。服:屈服。弱:形容词,弱小的。入朝:指向秦称臣。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享国:在位。浅:短。事:指战事。及至:到。始皇: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名政,在位三十七年(前247前210),前221年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病死于巡幸途中。奋:振作。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烈:功业。振:举起。策:马鞭。御:驾驭、统治。履:登。六合:天地四方。制:控制。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奴役。南:名词作状

28、语,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以为:以之为,把划为。桂林、象郡:地名,在今广西一带。俯首:低头,表示服从。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委:交付。蒙恬:秦将。秦始皇时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却:击退。匈奴: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匈奴人。弯:使动用法。使弯。怨:仇恨。废:废除。先王:前代帝王。道:治世之道。百家之言:名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愚:使动用法,使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隳(hu):毁坏。销:销毁。锋:兵刃。镝:箭头。金:这里指铜。弱:使动用法,使弱。然后:此后,表承接。践

29、:踏。华: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五岳之一。河:黄河。池:护城河。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劲弩:强有力的弓。信臣:可靠的大臣。信,可靠。谁何:缉查盘问。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可是。瓮牖(yu)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氓(mng)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中人:平常的人。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

30、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y)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富:富有。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hng)伍:代指军队。阡陌(qin m):本是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率:率领。疲弊:疲惫。将:率领,指挥。斩:砍。为:当作。兵:武器。揭:举。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似的。应:应和(h)。赢(yng): 担负。景:古“影”字。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且夫:复合连词,重提一事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自若:和原来一样。尊:高。于:介词

31、,比。锄櫌(yu)棘矜(qn):櫌,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木。这里指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铦(xin):锋利。钩戟长铩(sh) :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行:义与“用”同。向时:先前。然而:表承上启下的转折词。“然”承上,“而”启下,相当于“虽然这样,但”。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度(du):衡量。絜(xi):衡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区区:小。致:造成,获得。万乘(shng):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序:排列座次。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

32、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同列:指六国诸侯。朝:使动词,使朝见。作难 :起事、首事。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礼器:“天子七庙”,代指国家。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为:被。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使动用法一、知识讲解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活用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这种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

33、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使动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译文:(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

34、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译文: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解析:(1)中“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中“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35、?”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除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不合乎义。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践行大义。道义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素材提炼】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后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

36、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于32岁忧伤而死。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贾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秦王朝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并没有顺应人民的心愿,而实行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故合国情顺民心则国兴,悖国情逆民心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素材点金】1心态影响人生。贾谊尽

37、管才华横溢,但在提拔受阻和梁怀王坠马而死后,便意志消沉,没有良好的心态,32岁就忧伤而死。2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作为统治者,只有怀天下,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其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秦灭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精彩运用】示例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于是乎,中国在长期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可是统一天下的任务为什么偏偏让秦国来完成呢?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认为,六国相约为合纵,但不久即互相攻讦,以至秦不废一卒一矢“而天下诸侯已困”,面临强秦之威,只有出“赂秦”之下策。古人的论述虽给

38、人以启发,但难免舍本逐末。 示例2: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塌。贾谊在过秦论中把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但秦灭亡的原因在于用夺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也导致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朝的帝国大厦在瞬间坍塌。“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根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对内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

39、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

40、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

41、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

42、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情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节)【美点借鉴】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