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选择考)(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生理过程中,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 胰液的分泌B. 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C. 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D. 垂体中生长激素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详解】A、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有导管)分泌到消化道 ,A错误;B、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可发生在内环境,B正确;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是在细胞内发生的,C错误;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中的核糖体合
2、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不是在内环境,D错误。故选B。【点睛】突破点:凡是发生在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2. 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 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 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 A 渗回 B 和渗入 C 的量相差不大C. 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 B 中端比端葡萄糖含量低D. 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 B 中端比端胰岛素含量高【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I
3、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详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B、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正确;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端到血浆,所以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D正确。故选B。3. 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907葡萄糖008Cl-036
4、血清白蛋白44脂肪014Ca2+001血清球蛋白21Na+038I-极其微量A.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两种血清蛋白B. 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C. 血浆中的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D. 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答案】B【解析】【详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有关,A错误;B、比较表中葡萄糖和脂肪的含量,在结合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储存能量多可知,所以B正确;C、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偏高会导致肌无力,偏低会导致肌肉抽搐,C错误;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摄入不足直接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结合促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的作用,甲状腺激
5、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会分泌增多,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关键要知道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和一些无机盐离子的主要生理作用。4.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C.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 纤维蛋白原、钠离子、二氧化碳、淀粉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
6、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理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详解】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其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正确;B、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B正确;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D、淀粉在消化道中就被分解,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D。5.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突触后膜上的
7、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2、人工合成的
8、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详解】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错误;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错误;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正确;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错误;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
9、,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错误;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错误;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正确;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错误。故选B。6. 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A. 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B. 先右后左,再向左;
10、正负正C. 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D. 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初始a、b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电流计指针偏右。在c、d两点同时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分别向a、b传递,传递至a点的同时d处的兴奋也传至b处,a、b两处膜电位均变为内正外负,指针向左偏转;之后a、b两处恢复静息电位,膜电位均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c点产生的兴奋传递至b点,引起b点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此时a处为内负外正,因此指针向左偏转至中间位置;之后b点也恢复静息电位,膜电位变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至初始状态,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中局部
11、电流的形成、传导特点及膜电位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7. 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
12、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B、乙酰胆碱酯酶
13、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8.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或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 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和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 通过结构,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
14、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处兴奋的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为刺激部位,是突触。【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B、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处,由于不知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故选A。9. 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
15、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能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提供ATP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表示突触小泡,为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详解】A、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多
16、巴胺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不需要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ATP,B错误;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D、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故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变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兴奋的传递特点等,难度适中。10. 男生在青春期睾丸加速发育, 睾丸除了受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外,还受下丘脑分级调节。如图是下丘脑对睾丸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腺体2分泌的生长激素和腺体3分泌的性激素具有协同作用B. 图中有两处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
17、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C. 激素2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活细胞D. 激素1、激素2、激素3的特异性受体均位于细胞膜表面【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是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垂体可以分泌促激素,促进相应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相应激素的分泌,这是一种分级调节机制,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升高,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作用,这属于反馈调节。如图是下丘脑对睾丸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所以腺体2是下丘脑,激素2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腺体3是垂体,激素3是促性腺激素,腺体1是性腺,激素1为性激素。【详解】A、腺体3受两种激素调节,该腺体为垂体,腺体1产生的激素直
18、接作用两种腺体,所以腺体1为睾丸,腺体2为下丘脑;激素1、2、3依次为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是由腺体3合成分泌的,性激素由腺体1合成分泌,A错误;B、激素1有两处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C、激素2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C错误;D、激素1为雄性激素,是脂溶性小分子,其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1. 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B
19、.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C.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D.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鸟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鸟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胰鸟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C、胰鸟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
20、内, C错误;D、胰鸟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C。12. 科学家通过“重新编程”小鼠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使其能够持续产生胰岛素,并将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体内,从而实现血糖的正常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降低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C. 编程前的小鼠细胞内不含有胰岛素基因D. 细胞分泌胰岛素会受到血糖浓度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升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详解】胰岛素促进糖原的合成而降低血糖,A错误;胰高血糖素只能
21、促进肝糖原分解,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B错误;编程前的小鼠细胞内含有胰岛素基因,但不表达,C错误;胰岛素的分泌存在着反馈调节,且题干中指出“实现血糖的正常调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13. 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2组,2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B. 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初始血糖浓度C. 实验过程中,甲组家
22、兔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D. 肾上腺素可能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设计流程及其实验结果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A错误;B、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进行前后对照,B正确;C、甲组家兔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正确;D、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D正确。故选A。14. 下图是健康志愿
23、者在运动前(a)、运动刚停止时(b)以及运动结束3小时后(c),血液内“减肥激素”的含量,该激素由脂肪细胞产生,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生热量。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脂肪细胞是减肥激素的分泌细胞而非靶细胞B. 图示说明运动能促进减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C. 减肥激素减少可能是发挥完作用后灭活导致的D. 寒冷环境中脂肪细胞分泌的减肥激素可能会增多【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减肥激素的含量变化为:运动刚停止时(b) 运动结束3小时后(c) 运动前(a),说明运动能促进减肥激素的分泌。【详解】A、减肥激素由脂肪细胞产生,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生热量,因此,脂肪细胞是减肥激素的靶细胞,A错误;B、对
24、比图示,可知b a,说明运动能促进减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B正确;C、激素在机体中发挥完生理作用后会被灭活,所以减肥激素发挥作用后数量会减少,C正确;D、寒冷环境下人体会增加产热,而脂肪细胞产生的减肥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生热量,所以,寒冷环境中脂肪细胞分泌的减肥激素可能会增多,D正确。故选A。15. 细胞具有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但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后,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B. 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分子,主要以胞吞的方式进入肝细胞内C.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细胞膜上所含有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与细胞含有的基因数目有关D.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
25、激素可以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分析:1、明确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但不是所有的大分子物质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即有些大分子物质不能被胞吞进入细胞,比如某些激素;3、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而不是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后,钠离子以内流,钠离子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但胰岛素属于一种动物激素,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节
26、细胞的代谢,而不是进入细胞内起作用,B错误;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细胞膜上所含有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而与基因的数目无关,C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16. 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
27、B. 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C.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D. 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增加【答案】C【解析】垂体的产生的物质b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产生的雌性激素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属于垂体前叶,A错误;血糖浓度高时,f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正确;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雌性激素的食物,由于性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减少,D错误。17. 一氧化氮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特别是神经组织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下列各选项中
28、与一氧化氮的这种功能相类似的生理调节过程是( )A. 用70%的酒精擦拭双手消毒B. 剧烈运动,呼吸越来越急促C. 信使RNA指导胰岛素的合成D. 喝下碳酸饮料,产生凉爽的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各种激素 (各种)神经递质 另外,淋巴因子,昆虫的性外激素也是。体液调节是指体液因子(如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如血液、组织液)对各组织器官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慢、不够精确、作用广泛而持久。【详解】A、用70%的酒精擦拭双手消毒,但该过程中不涉及信息分子的传递,A错误;B、剧烈运动,呼吸越来越急促属于体液调节,与
29、一氧化氮的这种功能相类似,B正确;C、信使RNA指导胰岛素的合成涉及基因的表达过程,与一氧化氮的这种功能不同,C错误;D、喝下碳酸饮料,二氧化碳受热蒸发带走热量,产生凉爽的感觉,与一氧化氮的信息传递不同,D错误。故选B。【点睛】18. 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刺激一定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B. 和分别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 剧烈运动时,、和途径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D. 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与途径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肌肉;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腺体;表示体液调节过程人体内环
30、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详解】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错误;B、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表示神经调节,而表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人体剧烈运动时,、和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C正确;D、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故选C。19.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1平方米草地上有8棵蒲公英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A【解析】【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
31、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作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详解】A、1平方米草地上有8棵蒲公英指的是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A符合题意;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B不符合题意;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C不符合题意;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
32、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 由于黑线姬鼠被捕捉一次后再难以捕捉,则实际种群密度比估算结果偏小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详解】A、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
33、B、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100/N=2/280,解得N=14000只,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C、被捕过的不容易再捕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估算的种群中的个体数偏大,即实际种群密度比估算结果偏小,C正确;D、跳蝻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错误。故选D。21. 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 研究城市人口
34、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
35、、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B。22. 新冠肺炎是由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再次进入康复者体内后会引起( )A. 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B. 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淋巴因子C. 浆细胞特异性识别病毒并分泌抗体D. 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并使其坏死【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
36、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抗体能与相应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A正确;B、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B错误;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相应的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并使其凋亡,D错误。故选A。【点睛】23. 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37、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或效应T细胞,同时记忆T细胞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A正确;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
38、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且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正确。故选B。【点睛】结合免疫调节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内容分析选项。24.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 如果
39、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间的转变。2、下丘脑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a(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b(浆细胞),b能够分泌c(抗体),A正确;B、体液免疫过程中,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B正确;C、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
40、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并且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D、下丘脑(a)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c)对水的重吸收,即d和e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故选C。25. 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图甲过程受某种药物阻碍,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B. 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 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D. 图甲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答案】A【解析】【分析】1、据图
41、甲分析,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详解】A、图甲过程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若受某种药物阻碍后,则B淋巴细胞生成减少,体液免疫功能降低,A错误;B、图乙d时表示二次免疫过程中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C、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
42、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C正确。D、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过程需要抗原刺激,D正确。故选A。26.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两位科学家分别研究的是两种蛋白质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 可以通过抑制CTLA-4和PD-1的活性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 临床上可通过抑制这两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治疗癌症D. 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引起免疫细胞过
43、度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可清除体內病变的癌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等,已知CI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这两种蛋白的活性使机体的免疫活性减低,以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详解】A、依据题目信息,癌变细胞会成为抗原,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凊除,属于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正确;B、由于CI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CILA4和PD1的活性来抑制杋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从而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错误;C、通过题干信息“
44、两种蛋白质CLA-4和PD-1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故增强他们的生理活性,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免疫系统消除癌细胞,C错误;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B。27. 下列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的实质是过敏原再次与组织细胞特别是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B. 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C.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发病时免疫系统成为抗原D. 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答案】
45、D【解析】【分析】【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错误;B、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B错误;C、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但免疫系统不会成为抗原,C错误;D、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D正确。故选D。28. 图是甲型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据图回答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依靠溶酶体处理病原体的过程不具有特异性B. 细胞处理的目的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C. 表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
46、殖分化D. 细胞与间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吞噬细胞吞噬H1N1的,呈递给T淋巴细胞,则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免疫;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详解】A、而图中显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该过程不具有特异性,A正确;B、吞噬细胞吞噬抗原的目的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B正确;C、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是T细胞,C错误;D、细胞和细胞接触并呈递抗原,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故选
47、C。29. 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 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C. 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 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
48、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详解】A. 由图可知,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A正确;B. 在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B错误;C. 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是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C正确;D. 图示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需要学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图中
49、提取有效信息和得出正确结论,本题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学生注意图中信息的提取和比较。3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促进无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 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C. 从植物体获得的植物激素2,4D可促进果实的生长D.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适宜浓度时,预试验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50、;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4.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详解】A、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促进无尖端的胚芽鞘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排除琼脂块
51、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A错误;B、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的有机物,而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据此可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进而表现出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B正确;C、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植物体内不能产生,C错误;D、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D错误。故选B。【点睛】31. 建设绿色“一路一带”,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 上述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
52、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因为叶片无法合成生长素,故而可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C.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同时还受基因组控制和环境影响D. 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沙柳的成活率【答案】A【解析】对沙柳掐尖留芽,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成熟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极少,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
53、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消耗,有利于沙柳的成活,B错误;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C错误;掐尖留芽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但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不能运输到根尖,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D错误。32. 如图所示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乙图
54、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B. 、IV处的生长状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生长素对、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 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题图分析:图甲表示生长素
55、浓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乙中展示了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生长的特性,产生的原因是:在重力的影响下,根和茎的背地侧生长素向近地侧转移,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茎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故对于根部来讲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而远地侧促进生长,故表现为向地生长的特性;对于茎来讲,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故表现为茎背地生长的特性。【详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处的生长素浓度,但处生长快,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E点,A错误;B、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IV处,从而导致IV处细胞生长速度快于处,进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该现象没有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56、错误;C、生长素对、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C错误;D、乙图中处生长素浓度低于处,若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根据茎的生长表现出背地性的现象可知,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因为此处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B段且促进生长的效应较高,D正确。故选D。【点睛】3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57、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其元素组成:C、H、O、N;生长素是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而成的。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豌豆幼苗切段中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
58、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会抑制细胞伸长。【详解】植物体内产生激素的不是腺体,错误;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如果缺乏氧气会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正确;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错误;在幼嫩的芽、叶等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正确;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据此可知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才能得到无子番茄,错误;共3项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34. 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
59、,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直立生长;b单侧光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琼脂块放
60、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背光弯曲生长。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尖端受光均匀,直立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详解】A、a 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故a直立生长,A错误;B、图b中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使b向光弯曲生长;图c中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c向右侧弯曲生长,B错误;C、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尖端受光均匀,直立生长,C错误;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故选D。35. 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61、A. 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引发向光弯曲B. 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
62、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拜尔
63、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某种“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36. HIV病毒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因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D4 分子是一种受体分子,其成分最可能是糖蛋白B. 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逆转录酶,导致HIV无法增殖C. HIV 侵染
64、胎儿的 T 细胞会引发先天性免疫缺陷病D. 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HIV病毒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详解】A、CD4分子是一种受体分子,位于细胞膜上,其成分最可能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B、HIV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是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B错误;C、HIV侵染胎儿的T细胞会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
65、病,C错误;D、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被体液免疫清除,D正确。故选BC。37. 某生物科研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芹菜的茎伸长生长影响的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h/d)+抑制剂B. 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C. 4、5组对照说明该芹菜本身不能产生赤霉素D. 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答案】BD【解析】【分析】对生物实验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验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即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等
66、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本题应该从条形图的分析入手,利用对照原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8h光照伸长长度比1和3都要长,则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h/d+赤霉素,A错误;A、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的自变量均为光照时间,都可以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B正确;C、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结果生长的较慢,而4组生长的较快,所以4、5组对照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C错误;D、6组加入赤霉素后生长的比5组快,所以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D正确。故选BD。38.
67、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高烧不退的病人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的中枢失调,使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B. 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小于25下的散热量C. 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和尿量均增加D. 下丘脑能感受体温变化,并将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热觉【答案】CD【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机体能够维持体温恒定是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结果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
68、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B、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维持平衡的原理是散热量和产热量都增加,而在炎热环境中,其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下降,据此可知,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大于25下的散热量,B错误;C、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机体散热量增加,进而产热量增加,因此机体耗氧量增加,由于寒冷条件下,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因此机体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代谢废物会更多的通
69、过尿液排出,因此寒冷条件下尿量也增加,C正确;D、下丘脑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并能将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热觉,D正确。故选CD。【点睛】39.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肝脏细胞B.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D. 肾炎导致渗透压增加,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根据图中是单箭头
70、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血浆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B、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C错误;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因此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A。【点睛】40. 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关于该小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抗利尿激素B. 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来自垂体C. 若小鼠出现呼吸加
71、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肾上腺素D. 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岛素【答案】BCD【解析】【分析】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
72、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反馈调节。【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A错误;B、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来自于垂体,B正确;C、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肾上腺素,C正确;D、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低血糖的情况下,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含胰岛素,D正确。故选BCD。三填空题41
73、. 长跑比赛过程中,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运动员进入比赛位置后,高度紧张引起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引起心率加速,该实例表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概括为_、_。(2)长跑比赛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散失的热量主要产自于细胞内的_(填具体位置)。细胞无氧呼吸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浆后并不会引起 pH明显变化,原因是_。(3)运动员跑完后面部通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4)整个长跑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对肝糖原、肌糖原的消耗量都很大。这两种糖原在相应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答案】 (1). 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支配 (2).
74、 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 线粒体内膜 (4). 血浆中含有 HPO42、HCO3等缓冲物质 (5). (为增加散热),面部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6). 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肌糖原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解析】【分析】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详解】(1)高度紧张引起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调控;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引
75、起心率加速,表明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2)长跑比赛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散失的热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产自线粒体内膜;由于血浆中含有 HPO42、HCO3等缓冲物质,乳酸进入血浆后并不会引起pH明显变化。(3)运动员长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面部等皮肤发红。(4)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能量供给肌细胞收缩用。【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有氧呼吸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常用的实验
76、对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小白鼠的脚趾受到电刺激时会迅速缩回,此过程中电刺激在神经纤维上_传导(填单向或双向)。(2)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的刺激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出现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_。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大脑皮层下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_区域受损,引起_缺乏所致。(3)机体缺乏甲状腺激素的原因有:下丘脑病变、垂体病变、甲状腺病变、缺碘。为探究某些患病小鼠的病因,科学家抽血检测3种小鼠的激素浓度,结果如下表:促
77、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正常小鼠正常正常正常患病A小鼠偏高偏高偏低患病B小鼠?偏低偏低A小鼠体温比正常小鼠_(填偏高或偏低)。其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若B小鼠的病因是垂体病变,则表中?应为_。【答案】 (1). 单向 (2).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减少 (3). 下丘脑或垂体 (4). 抗利尿激素 (5). 偏低 (6). 甲状腺病变或缺碘导致TH分泌不足 (7). 偏高【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基本方式是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
78、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并运输至垂体储存并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1)小白鼠的脚趾受到电刺激时会迅速缩回,此过程中电刺激在神经纤维上
79、单向传导,因为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2)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的刺激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出现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的。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大脑皮层下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该症状显然是水盐平衡被打破,而机体的水盐平衡中枢在下丘脑,据此可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区域受损,引起抗利尿激素缺乏所致,因为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部位是垂体,垂体的损伤也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缺乏。(3)A小鼠甲状腺激素含偏低,对细胞代谢的促进作用弱,
80、机体的产热减少。因而体温比正常小鼠低。题干中已提示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原因是下丘脑病变、垂体病变、甲状腺病变、缺碘。而小鼠分泌的TRH和TSH都偏高,表明下丘脑和垂体都正常。因此只可能是甲状腺病变或缺碘导致TH分泌不足。垂体病变的小鼠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少,进而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少,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弱。正常的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就更多。【点睛】熟知反射的概念以及反射的产生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也是本题的考查点,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本题的易错点。43. 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
81、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的名称是_,物质A是_。(2)在图1的细胞中,不能识别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填代号)。(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_【答案】 (1). 记忆细
82、胞 (2). 淋巴因子 (3). (4).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5). 【解析】【分析】分析图1:是吞噬细胞、是T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是记忆B细胞、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2)图1中,是吞噬细胞、是T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是记忆B细胞、是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银环蛇毒。(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需要神经系统参与,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抗体的数量多。因此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
83、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2,则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识记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神经调节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4. 为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研究者以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1)乙烯和生长素都要通过与_结合,将_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2)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
84、液中培养,_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如下表。组别植物激素及处理浓度(M)根伸长区细胞长度(m)1对照175.120.20ACC108.130.051AA91.140.20ACC+0.051AA44.2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_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_。(3)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烯通过促进_来影响根生长。(4)研究者将实验二中幼苗放在含NPA(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无显著差异。由此分析,研究者
85、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_来影响根生长。(5)综合上述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影响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_实现的。【答案】(1)受体 信息 (2)测量并记录 抑制 抑制作用增强 (3)生长素含量增加 (4)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5)合成【解析】试题分析:(1)乙烯和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时要与细胞上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2)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要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为测量指标。实验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处理的伸长区细胞长度较小,
86、两者共同处理的最小,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生长,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3)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后,和对照相比,ACC浓度越高,生长素的含量越高,说明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生长。(4)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NPA(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实验中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是自变量,结果说明幼苗根伸长区的细胞生长需要的生长素不是通过运输而来的,也说明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来影响根生长。(5)根据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对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通过生长素的运输实现的。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实验研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