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
2、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
3、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
4、,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材料二: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
5、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
6、:“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
7、,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B. 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C.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D. 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
8、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B. 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C. 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D. 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
9、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B. 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C. 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D.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
10、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 C2. A3. B4. 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5. 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红楼梦的
11、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一束光李朝德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
12、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如许多农村母子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
13、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
14、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
15、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里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
16、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B.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是因为母子之间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似乎彼此之间已经适应了这种不用言表的感情,也是因为作者从这沉默中感受到深沉的母爱。C. 文
17、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作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D. 文章多次提到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看望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了出差旅程中,在黑暗的夜晚,“我”在疾驰的火车上与等在道口的母亲短暂的“见面”。感情深挚,感人至深。B. 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C. “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D.
18、从文章结尾看,母亲没有看见“我”,“我”也只是看到那束光,没有看清母亲,但心灵的默契让母子“看见”了对方。8. 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 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答案】6. D7. B8. 语段运用了细节描写。“擦拭”“罩住”“遮挡”“搜寻”等动词写出了“我”寻找暗夜里站在道口的母亲的艰难。“慌忙”“仔细”写出了“我”寻找母亲的迫切与专注。“突然看见”写出了“我”看见母亲手中那束光的惊喜。细腻的描写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母亲的爱。9. 母亲黑暗中照着火车的手电筒的光。母亲对孩子思念牵挂、理解支持的母性之光。母亲体
19、谅儿子的不易,她希望儿子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尽管思念儿子,但是总是责怪、阻止儿子回家。母子之间至纯至真的亲情之光。“我”惦念、心疼母亲,为让母亲在路口等“我”而后悔,为没见到母亲而颓然,为见到母亲那束光而惊喜。母亲爱“我”,“我”也爱母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0、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
21、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
22、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23、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4.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答案
24、】10. D11. C12. C13. (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14. 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参考译文甲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
25、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
26、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
27、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
28、上岳阳楼。买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坼,分裂关山北,北方边境。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为下文蓄势。B.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洞庭湖,广阔宏大,意境宏丽。C. 颈联是整首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达自己处境凄凉落寞。D. “昔”“今”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16.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 C16. 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3)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答案】 . 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 管弦呕哑 . 多于市人之言语 . 赂秦而力亏 . 破灭之道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
30、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_,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 ),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_。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 )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 )起来的
31、。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题材几乎建构B. 体裁纯粹组织C. 题材纯粹组织D. 体裁几乎建构19. 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_20. 文段中划线内容,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18. B19. .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 有“大文章”或“小品”。20. 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
32、性的表现。(二)语言文字运用(5分)21. 下面是电白某中学朗诵大赛的通知,其中有多处词语与文体要求不符,请找出5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通知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决定在这个月28日搞高一诗词朗诵大赛。大赛将约来茂名市有关专家当评委,将给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欢迎各班积极组织同学参赛。XX中学2022年4月1日【答案】“这个月”改为“本月”,“搞”改为“举行”,“约来”改为“邀请”,“当”改为“担任”,“给出”改为“设定”。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抗性的事物往往为世人所喜爱。比如影院上映的战争片、谍战片,剧情矛盾冲突越
33、剧烈,观众越喜欢;比如各类竞技比赛,对抗越激烈,观众越兴奋。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追求,和合共生、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看法。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相辅相成,和谐共荣中国,华夏民族的家园。上承炎黄子孙的山脉,薪火相传,走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坚守着以和为贵的理念,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追求相辅相成、万物共荣之境。和谐共赢,相辅相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合作。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而在现代化建设
34、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态机制日渐脆弱。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上至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青年返乡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合作便是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前提条件,无缝衔接。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人评价,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自我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之地。城市,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成功;乡村,似乎只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一位湖南扶贫青年曾惭愧地回应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这里简直比上海落后一百年。”的确,现在的乡村景
35、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色,再也不见“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景。但正因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值,以真正意义实现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团结合作、和谐共生。和谐共赢,相辅相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团结合作,更是万邦的和睦相处。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
36、有人扬言这是“中国威胁”,其实这何尝不是在现今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治世理念呢?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向北,接蒙古、俄罗斯;朝南,连老挝,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橄榄枝,沟通“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万物共荣。中国,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内在肌理的完美对接;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与文化命脉的无缝衔接。著名诗人卞之琳有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愿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风景,都能装饰自己更能装饰别人。愿你我真心相待,相辅相成,和谐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