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AmericaRussia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课标: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的影响;简述欧共体,日本,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其影响。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的课标:了解雅尔塔体系形成及其特点;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了解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其实质,从中得到启示。与必修模块的联系:(1)课标比较 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
2、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内容: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教材内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开始 三、美苏争霸 四、两极格局的结束(2)教材内容的比较 二战结束 美苏争霸(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 两极格局结束 多极化加强 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开始 两大模块框架结构: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美苏激烈争霸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美苏走向缓和 20世纪80年代:美苏“第二次缓和”三、两极格局的结束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4、评价:2、形成及含义一、两极格局形成(一)雅尔塔
3、体系1、背景:3、主要内容:积极性:二战改变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西欧衰弱,美苏两强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后,美苏等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所作安排,建立的美苏主导的新国际关系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体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维护和平的精神;对、和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局限性:建立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大国强权色彩,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实 质:美苏对世界的两分天下。影 响:传统欧洲中心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战争结束,盟友关系破裂(原因)西欧:德意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雅尔塔体系确立提供条件苏联: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
4、度、国家利益的对立)一、两极格局形成(二)美苏“冷战”的形成1、背景: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挑起冷战 2、形成:美苏“冷战”美国准备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丘吉尔“铁幕演说”(序幕)欧冷: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华约”组织1955.亚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苏 联 标志欧洲出现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两大阵营冷战格局最终形成 开始 表现“杜鲁门主义”(政治)1947.3“马歇尔计划”(经济)1948“北约”组织(军事)1949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
5、再起。2、重新确定战后欧亚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3、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4、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从上述内容中,体现出雅尔塔体系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联系“百分比协定”和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对日作战条件的内容,又反映出雅尔塔体系的何种特点?铲除法西斯主义,倡导和平、民主;承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存;承认民族自决 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背景主导;格局目的性质影响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新瓜分世界,确立秩序资本主义
6、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确立战后秩序英法美;欧洲中心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帝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等多重性暂时和平;极不稳定对维护和平,恢复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材料一:我们面对着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同美国不可能达成一项长远的妥协安排;若要使苏维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我们社会的和谐,摧毁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破坏我们国家的国际权威 (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的政权是不通情理的,但对武力的逻辑却是高度敏感的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摘自美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1946.2结
7、合材料一,说明乔治凯南提出了哪些主张?材料二:凯南事后回忆说:“如果是在六个月以前,国务院接到这样的电报时,大概会皱着眉头,撅着嘴,表示不能赞同。如果再迟六个月,也许会使人听起来似乎是多余的重复,好像是对虔诚的信徒说教。的确,不迟也不早”你怎样理解“不迟也不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宣言?材料一: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咨文(1947.3)材料一反映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美国学者沃尔特 拉弗贝指出,美国政府本来可以简单地声明: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或者
8、也可以悄悄地要求国会继续援助希土两国,把战时剩下的武器运给他们。然而美国政府没有采取这两种办法,而是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何在?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笔钱是要在我国国内花掉的。它将用来购买我国农民在农场上和我国工人在工厂里生产的东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北约华约标志着二战后欧洲
9、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世界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表现:二、美苏争霸(一)美苏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1、形成原因:3、特点:美苏外交政策的变化 缓和:美国U2飞机事件 1960柏林墙事件 1961古巴导弹危机 1962美苏剑拔弩张,“核恐怖平衡”;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紧张: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二)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色)1、原因:美国:“尼克松主义”;苏联:进攻战略(“缓和”战略)(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2、表现:二、美苏争霸(
10、一)美苏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1、形成原因:3、特点:美苏外交政策的变化 缓和:美苏剑拔弩张,“核恐怖平衡”;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紧张:(二)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色)1、原因:美国:“尼克松主义”;苏联:进攻战略(“缓和”战略)(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2、表现:缓和:1963和1968 1972年尼克松访苏欧洲安全与和平问题:1973和1975 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争夺亚非拉)3、特点:从对峙走向缓和;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4、缓和的实质:争夺世界霸权的另一种形式 2、表现:二、美苏争霸(一)美苏对峙(20世纪50
11、年代末60年代末)1、形成原因:3、特点:美苏剑拔弩张,“核恐怖平衡”;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二)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1、原因:美国:“尼克松主义”;苏联:进攻战略(“缓和”战略)2、表现:3、特点:从对峙走向缓和;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4、缓和的实质:争夺世界霸权的另一种形式 (三)“第二次缓和”(20世纪80年代)1、原因:美国:“里根主义”;苏联:“新思维”(美苏力量变化)2、表现:1987年“中导条约”(第一次达成削减核军备协议)3、特点:美苏进一步缓和;态势:美以缓和促演变,优势在美 认识?赫鲁晓夫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反映美苏
12、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材料四:当得知苏联也研制成功了原子弹,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哈罗德 尤里说:“一个国家拥有原子弹已经够糟了,而更糟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两个国家同时拥有原子弹。”材料五: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安全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才会给予帮助。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尼克松政府的主张与杜鲁门主义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尼克松政府在外交上提出什么战略?(一)标志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
13、重要标志之一孩子们试图翻越柏林墙眺望柏林墙外的亲人 二、两极格局的结束 1989年为何称东欧年?东欧剧变使国际格局发生什么变化?(1)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2)消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如:分区占领德国;对朝鲜北纬38度线的划分;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想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发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二)两极格局的影响 启示?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