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专题 地貌景观图一、喀斯特地貌示意图(2021北京高一检测)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某地的地貌景观为:“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读图完成13题。1.符合上述景观描述的地点为 ()A. B. C. D.2.构成图中地貌的岩石为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3.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解析】1选A,2选C,3选C。第1题,“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所描写的是峰林峰丛景观,对应处。第2题,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
2、貌,构成图中地貌的岩石为沉积岩、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有溶洞,河流分布,是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地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为庐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的为泰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的为玉门关附近的高山,A、B、D均为高大的山脉。“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描述的为桂林山水,符合图示景观。二、河流地貌示意图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4、5题。4.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A.
3、“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5.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解析】4选D,5选D。第4题,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即内力抬升后遭受流水下切侵蚀,是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地“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第5题,读图可知,石柱所在的岩层形成晚于孤峰所在的岩层,但石柱与孤峰
4、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拾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由于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山脉并不在火山地震带上。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三、实践认知图(2020浙江联考)下图为某河段沉积物研究采样图,甲、乙、丙、丁为采样点。读图完成6、7题。6.下列关于四处采样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沉积物厚度较乙处大B.丙处沉积物颗粒较丁处大C.丁处沉积物颗粒较丙处大D.甲、乙、丙、丁四处沉积物无分选性7.该河段沙洲较多,是因为()地势平坦,河床比降大距海较远,海水顶托作用弱河道宽阔,河流沉积作用强上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A.B.
5、C.D.【解析】6选B,7选C。第6题,读图分析,甲位于河流干流处,乙位于河心沙洲处,说明乙处泥沙更易沉积,沉积物厚度更大;丙位于丁的上游,丙、丁之间有引航道分散水流,致使丁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且丁处有芦苇丛,流水到达芦苇丛前缘时,由于芦苇丛的阻挡,流速减缓,水流搬运能力减弱,部分颗粒相对较大的物质在芦苇丛前缘沉积,所以丁处沉积颗粒比丙处小;甲、乙、丙、丁四处沉积物均有明显的分选性。第7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为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沙洲较多的原因:地势平坦,河床比降小,泥沙容易沉积;距海较近,海水顶托作用强,致使河流流速更慢,沉积作用更强;此处为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地势低平,
6、河流流速较慢,导致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2020北京合格考)下图为某冲积扇示意图,按地表物质组成划分为4个区域。从到 ()A.河流流速越来越快B.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大C.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D.聚落被泥石流冲毁的风险越来越大【解析】选C。按地表物质组成划分为4个区域,冲积扇顶部到底部边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这种变化主要是河流携带泥沙在出山口后,随着河流流速变慢,大颗粒较重,先沉积下来,小颗粒后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冲积扇沉积物的分选特点,从到河流流速越来越慢,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聚落被泥石流冲毁的风险越来越小。(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 B. C. D.【解析】选A。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