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五单元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现象出现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的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A.经济的落后B.军事的落后C.农奴制的落后D.文化的专制解析:农奴制的落后成为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C2.(原创)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
2、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的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农民的变化。B、C两项肯定与“平等”无关,而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3.某知名学者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这次改革()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材料中“转折点”的含义是俄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答案:D4.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A.在反抗斗争中
3、逐渐形成的民族独立意识B.英法的殖民侵略C.马木路克的暴政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A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B、C两项是社会现实,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5.他(见右图)被誉为“埃及的彼得”,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他()A.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B.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解析:阿里改革只是学习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答案:B6.日本名人久坂玄瑞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
4、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A.中下级武士B.大名和武士C.广大民众D.上级武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草莽志士”可理解为身份低的人,领导发动起义的阶层,综合以上信息,选A项。答案:A7.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A.甲午战争的取胜B.1889年宪法的颁布C.“殖产兴业”的出台D.军事工业的刺激解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建厂和建设近代交通业,导致其工厂和蒸汽机的数量大大增加。答案:C8.木户孝允明确指出: “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
5、策的重点是()A.培养出国人才B.教育改革C.“求知于世界”D.派使团出访西方解析: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最富有远见的改革措施,它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才,成为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答案:B9.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了该人物的倾向性。光绪帝是清朝皇帝,其目的是掌握实权和富国强兵,使西学为清政府所用,但他不会变更国体和大兴民权。答案:B10.下
6、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已经启动,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开始于1978年的农村
7、改革成效显著,答案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4分,第13题26分,共70分)11.19世纪中叶以后,蒸汽机的轰鸣渐次改变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他还创办世俗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材料二江户时代幕府的教育方针以武士为主要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经史、
8、诗文、律令为主,不能适应近代化的需要。明治政府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短短数年内兴办了26 000所小学校,成立了综合性大学。还派了许多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1)依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点。(12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改革对两国发展的共同影响。(8分)参考答案:(1)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改革;教育内容转向以发展军事、工业等实用性为主;教育对象、范围逐步扩大;重视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经验。(2)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强了本国的综合国力
9、。12.(2017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
10、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12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说明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
11、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参考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13.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给农奴法律上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有一定的法律自由,改革后农奴积极性非常高,热烈拥护沙皇政府的改革措施。材料二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
12、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臣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1)
13、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否属实?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6分)(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目的是什么?(10分)(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6分)参考答案:(1)第一种看法:不属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第二种看法:属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认为这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2)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3)观点: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西方学习。目的: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