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寥落()洗涤()踌躇()桀骜() 赁屋() 噩耗()尸骸() 屠戮() 浸渍()绯红() 殒身不恤()答案liodchuchjilnhilzfiy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创(2)仆(3)攒(4)当答案(1)chunchun(2)pp(3)cunzn(4)dndn2语境辨析法(5)这个血()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6)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荷味的薄()饼而妄自菲薄()。答案(5)xuxi(6)bbob二、写对字形(1)(2)答案(1)蔼霭(2)喋牒谍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干练熟练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
2、才能”。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的纯熟”。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2)徘徊徜徉徘徊:来回慢慢走动(一般有心事)。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两者都有“慢慢走”的意思。(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两者都有“不忍心看”的意思。2明确词义(1)殒身不恤:_(2)长歌当哭:_(3)出离愤怒:_答案(1)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褒义词,用于赞扬的语境中。(2)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仅仅指写文章。(3)愤怒到极
3、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我平素想,能够不被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冀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ji)傲(o)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改正:_答案冀翼,傲骜,画线句子“被所”杂糅,“被”改为“为”。2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使用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势,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yn)身不恤(x)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
4、消亡。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改正:_答案“气势”是外显的力量和形势。此处指中国女子面对重大问题表现出了正直、豪迈的态度,应用“气概”;密秘,炼练;画线句子残缺宾语中心词,在“消亡”后加“的明证了”。3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选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h)。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谑杀,_。A以致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B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改正:_答案“骸”应读hi;谑虐。画线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项。 资料链接见第三单元拿来主义。1926年3月18日,
5、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杂文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为杂文。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
6、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稳、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因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这类文章体裁上归入杂文一类。 文本鉴赏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答案详写遇难经过劝诫徒手请愿 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三、四、五节,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三节第二段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_答案记叙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
7、下”四件事,突出了她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不为势利所屈”“桀骜锋利”的个性;二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善良可爱;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深远广大的胸襟。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_答案词语表达效果居然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这些虚词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但、竟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怀疑它只是传说,突出反动
8、派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况且、更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反衬反动派的凶残。3.理解下面语段的含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_答案(1)“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2)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前兆;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作者
9、用“不在就在”选择复句的形式意在启发人们,必须和中外反动派斗争。这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4第五节第三段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答案(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这一互文是说:“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2)“伟绩”“武功”是反语,表现了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借以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二、阅读课文第六、七节,回答下面的问题。5第六
10、节第一段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加点短语的比喻分别是什么?_答案(1)“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2)“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斗争。(3)“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6第七节第三段中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_答案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三、总览全
11、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7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_答案(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作贡献。(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献一
12、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巧用反复表深情作者在塑造刘和珍形象时,反复写她的“微笑”和“温和”,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和“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污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温和”,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2写法指导写作中如何使用反复手法(1)明确其内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2)知晓其种类。反复从呈现的方
13、式上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3)深谙其用法。写作时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一般是用于凸显主旨或强调某种情感,不能为反复而反复,成为某些内容的机械重复。3迁移运用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几句话。要求所仿写的句子中至少运用反复、排比两种修辞手法。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_【参考示例】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
14、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拥有一片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爱国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结各国列强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3月18日,北京两千多群众开始游行示威,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鲁迅先生不惧反动势力和白色恐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喊出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宣言。【应用角度】 “爱国”“抗争”“直面现实”等。2素材应用我们热爱祖国,
15、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栖身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正因为祖国与个人这样息息相关,才有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书写的爱国史。因为爱国,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霍去病可以为将报国,有家不还;谭嗣同可以去留肝胆,笑傲刀丛;孙中山可以百折不回,上下求索循着历史的源头,走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爱国史! 群文阅读导读:毛泽东说鲁迅“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对待像鲁迅这
16、样的文化名人,我们应如何客观地看待?是奉为“偶像”还是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请欣赏下面的文章,发表你的观点。壮哉,猛士!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血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想做的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露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您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致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您
17、还看到了您儿时好友闰土怎样变得麻木。于是,您把这些丑恶用纸记下,以笔代枪,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惊醒。您说过,国人的病需要用文字来医,而不仅仅是药。慢慢地,有人揉醒了睡眼,看到了污浊;他们在您的指导下站起来,走向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让您看到了希望,您笑了,您看到一批批猛士如同您一样准备走上战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前行,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疼
18、惜青年,您的那两本书是小售票员的希望。当您知道您身边有那么一点点的革命火种,您便会以持续不灭的热情去关怀。您始终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为刘和珍君写下了挽歌,您为左联五烈士写下了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您何曾畏惧,殊不知,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君”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像一面高举的旗帜!时间的流逝可以洗去旧尘,但您猛士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壮哉,猛士!听,人们前进的步伐圣坛上的鲁迅洪烛1936年,一面以“民族
19、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于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
20、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
21、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
22、、民族的佛陀。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摘编自新浪博客)诵国学经典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古文今译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知行启迪孟子认为,所谓安身立命,就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不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以致蹉跎岁月。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古文今译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与人群相处的本事,可以抒发内心的幽怨。近处讲能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国君。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知行启迪孔子谈诗经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三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孔子在这里阐述了文学经典的作用,同学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