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二十四种树郭橐驼传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橐驼( ) 伛偻( ) 飧饔( )莳秧( ) 孳生( ) 鸡豚( )答案: 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拳而土易 易:容易。B.吾小人辍飧饔 辍:停下。C.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记下。D.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飧:晚饭。答案:A解析:A项“易”应解释为“换”。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B.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C.字而幼孩,遂而鸡豚D.既然已,勿动勿虑答案:A解析:B项“蚤”通“早”;C项“而”通“尔”,D项“已”通“矣”。4.填空。(1)在这篇文章中,柳
2、宗元把_与_相比较,将“_移至官理”,指出施政者必须_,_,_,才能使民众生活安定,否则就必然是骚扰人民,给人民造成危害。(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我们学过其山水游记_,传记_。他同_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答案:(1)“养人” “种树” 种树之道 按照客观规律 顺应自然 适应人民生活的要求(2)小石潭记 童区寄传 韩愈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活用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A.甚善,名我固当 B.且硕茂,早实以蕃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D.非有能茂硕之也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B.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设比精巧。C.本文通过叙述郭橐驼善于种树之事,借题发挥出以其法治民的道理。D.本文在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吏胥扰民。答案:A解析:A项应为“养民治国”而不是“以德治国”。3.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图,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答案:批评官府繁政扰民的错误做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4.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他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的“病偻”而驼背,相
4、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绰号流行。5.“种树”与“养人”其内在联系如何?作者是怎样分析其联系从而论证自己观点的?答案:这篇文章,大部分篇幅写郭及其关于种树的论述,并以种树郭橐驼传为题,但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要通过讽喻,表现治民要顺应人事,使民蕃生安性这个主题。这一主题富于哲理,极其深刻。种树要顺其天性,要“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治民也要顺应人民的生活规律,也要爱之若子,而在该做的做了以后,充分放手,让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去活动。其他植树者的失败教训,也正是那些庸官俗吏轻率施政,视民如草,或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的生动写照。两相对照,由于比喻贴切,丝丝入扣,就鲜明地显示出了
5、它的喻意,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6.如果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运用到教育小孩上来,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答案: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顺其自然,不要揠苗助长。(言之成理即可。)课后检测 触类旁通一、本课阅读阅读课文,完成14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类橐驼者 类:好像。B.名我固当 名:名字。C.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D.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B.皆争迎取养(郭橐驼)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D.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
6、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乡人号之“驼” 乃号令于三军曰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不抑耗其实而已C.他植者则不然 填然鼓之D.其乡曰丰乐乡 其真无马邪?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1.答案:B解析:B项“名”应解释为“称呼”。2.答案:D解析:D项应为“郭橐驼”。引号里的话是郭橐驼的话。3.答案:B解析:A项“号”:称呼/号召。B项“其”:代词,相当于“它的”。C项“然”:代词,相当于“这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D项“其”:代词,相当于“他的”/副词,相当于“难道”。4.答案:(1)别的种树匠人虽然暗中观察他、效仿他
7、,但没有比得上他的。(2)把你的种树之道,移到为官治民上,怎么样?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
8、,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注: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郤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俸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顷(一旅之田)。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栾武子的孙子。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绛:晋国故都。桓叔:韩氏的祖宗。补充注释:而无其实:实,财。行刑不疚:刑,法律,与
9、文中“宪则”同义。疚,病,另“疚”也通“咎”;不疚,没有毛病。略则行志:略,违犯。则,法律。行志,任意妄为。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宣:发扬。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怀:怀念。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泰:骄恣、奢侈。D.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 宠:荣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7.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无一卒之田 顺其宪则 行刑不疚 修武之德 有栾武子之贫 忧德之不建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
10、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庭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C.叔向以桓子贪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5.答案:B解析:B项“怀”,应解作“归向”“归附”。6.答案:A解析:A项两个“而”字都是转折连词,却。B项“何”,表疑问,作“什么”讲;表反诘语气,作“怎么”讲。C项“其”,指示代词,作“那些”讲;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11、。7.答案:D解析:和说的是状况,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8.答案:C解析:C项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的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9.答案:(1)现今您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参考译文:叔向拜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穷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而没有正卿的财产,没有条件与卿大夫们交往,我为此而忧愁。你向我表示祝贺,这是什么缘故?” 叔向回答:“从前,栾武子连一百顷田产也没有,他家里置备不齐那些祭祀用的器皿;但他能发扬美德,笃行法度,使晋国地位超过各诸侯国
12、。各诸侯国亲近晋国,戎、狄也归附晋国,因此晋国安定。栾武子执法没有弊病,而避免受责难。到桓子时,他骄纵自大,奢侈无度,贪欲无餍,干犯法度,任意妄为,借放债而聚敛财物。他本应罹祸遭难,只是依恃其父栾武子的道德影响而终其一生。到怀子时,他一改其父桓子的做法而修习祖父栾武子的德行。这本可使他免遭灾难,但因受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而流亡楚国。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子弟在晋国三军将佐中占了半数。 他依仗自己富有而骄纵,在国中不可一世。最终,他被杀,尸首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晋国故都绛被灭门。倘若不是这样,郤家八人中有五位大夫三位卿相,那荣耀是够大的了;但一朝被诛灭,竟没有人来哀悼,只因郤氏太无德了。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为没有建树德行而忧虑,而为财产不足发愁,表示哀悼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跪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不只我韩起一人承受您的恩德,从我先辈桓叔以下,世代都赞许您的恩德。”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