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635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学益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题,总计60分)1. 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政权借助族权B. 封建等级森严C. 中央集权确立D. 社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购。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2.

2、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B. 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的不断深化C. 铁器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形成D.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家庭中忠诚的成员、亲族关系、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都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所以,其根源可以远溯到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宗

3、法制度3.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4、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4.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

5、权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军机处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正确。材料提到军机大臣,无定员,故A排除。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5.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6、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遭治罪的是对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不同见解者,不是和伯利克里持不同见解者,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材料强调对不尊神明和宗教的进行治罪并没有表明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排除B。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公民的言论自由也不能得到保证。选C。6.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7、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AD;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虽然属于正义行为,但一旦为个人赢得政治声望,就有可能导致个人权力上升,威胁民主政治,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7.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

8、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 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 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债务人”“债权人”“死者”等可以得出材料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D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排除A;B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与题干中“民事诉讼”“ 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C中的“获取利益”与材料无关,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8.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

9、的事务,而人民并不是所有的人以某种相聚方式达成的集合,而是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与之相符的论断是A. 主权在民,保障人民共同利益B. 召开公民大会,保障所有人的权益C. 制定法律,维护所有人的利益D.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元首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国家是人民的事务”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体现了法律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召开公民大会,罗马法是保障奴隶主权益的,不是保障所有人的权益,故BC项错误;材料为体现出轮番而治和元首控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9. 根据“光荣革命

10、”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A. 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B.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C.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BD明显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过了一个过程,国王在“光荣革命”后还享有很大的权力,掌握行政权。故A符合题意,C说法不准确。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10.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

11、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 不具有普适性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 具有借鉴意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强调了美国的联邦宪法只适用于美国而不能简单的加以移植或复制,否则必然会失败,说明了一国的政治模式和司法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而不能简单抄袭和模仿,不具有普适性,正确答案是B。11.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

12、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A. 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 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 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 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1875年宪法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曲折,民主派和君主派势均力敌,共和派确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政治宽容的政策,故选C。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卷入低潮,所以政府不可能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排除A;B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法国宪法制定时,共和派

13、和君主派已经过了长期反复的斗争,在各方相互妥协的基础上,最终通过宪法,所以排除D。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12.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

14、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融入世界,与西方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3.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

15、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足以证明外国公使已经进入了背景,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所以材料中的“条约”是指北京条约而非其它的条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京条约14.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

16、中国近代外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在近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5.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 借

17、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轮船未抵重庆”,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项正确。A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BC两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烟台条约16.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

18、,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 自然灾害频仍B. 社会治安混乱C. 土地兼并严重D. 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其大意是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引发了阶级矛盾,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在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直接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17.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

19、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属于“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D正确。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排除。“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源于阶级局限性,故B排除。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源于阶级局限性,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评价【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

20、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18.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

21、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知此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到后期防御阶段,政府允许民间票号的汇兑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不能看出票号是政府的支柱,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D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19.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

22、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其他的两个选项是不能说明材料所说的“历史变迁”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民主共和思想【名师点睛】专制与民主是一对相对概念,这一对概念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对于中国近代的专制与民主的问题,最早起源于中国近代化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消失,但是封建的思想和经济制度依旧存在,所以说专职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思想依旧存在。20.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

23、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AD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

24、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1.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 推动国民大革命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三十周年”指1941年,时值中国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分裂统一战线,消极抗战。由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

25、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决不休止”可知,该决定旨在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故A正确。推动国民大革命的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错误。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和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任务或目标,故C、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号召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战。1938年“双十节”,周恩来呼吁“全中华民族之爱国各抗日党派,应该宣誓:使中国不再闹分裂,使统一战线永远的巩固和发展下去,使大中华民族永远的团结起来,一直达到抗战胜利,建国成功!”141941年延安国庆纪念大

26、会后,发表了致全国军民电,呼吁“全国军民加强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在1942年“双十节”上,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万矢一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22.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

27、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 C 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23. “共产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目的”是A. 推翻剥削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 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 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 建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

28、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里的使命就是“目的”,A错误,B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4.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 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 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C. 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答案】C【解析】加米涅夫的这番言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没有结束,之所以他因此说列宁是错的,是因为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

29、革命已经结束了,因为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所以C符合题意。A、B选项不是两人观点分歧之处;D选项错在材料讨论的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点睛:回答本题要找出列宁与加米涅夫曾之间的分歧,我们要看到材料中讨论的是政治问题,具体来说是革命问题,因此排除有关经济的内容。此外我们要看到材料说明的问题是有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这样在回答时就不会偏离主题。25. 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1954年12

30、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50年12月-1954年12月,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包围、封锁政策。对此新中国采取的措施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并非针对美国的封锁政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均可排除。

31、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6.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 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英之间是“半外交关系”,可见

32、是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正确。此时东西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靠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建国之初,中国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D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名师点睛】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内容:“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27. “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

33、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价值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冷战”,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特别是核武器的遏制作用,谁都不敢轻易动武,这又使得世界局势保持相对和平。所以本题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

34、苏“冷战”的影响。28. “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A. 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B. 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C. 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D. 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说明民主政体

35、保障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不断繁荣,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主义,故A项错误;二战摧毁了德日的国民经济,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专制政体带来了战争,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的主旨信息是民主政体保障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不断繁荣,BC项符合部分信息,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29.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

36、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

37、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

38、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30.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39、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

40、资本的集聚。)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材料二1837年,维

41、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42、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答案】(1)原因: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张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2)趋势:政党政治日趋成熟;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日渐扩大。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显要。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工权,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政治民主化。(3)认识:有主权力受到时代和本国政冶体制的制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君主权力

43、的大小会有较人差别,随粉时代进步,应对君主权力进行翻约,防止出现独裁专幼现象。(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并结合“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及其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明朝君臣冲突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英国“寝宫危机”中两党监督制约、国王在组阁问题上的让步及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等信息,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即政党政治日趋成熟,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日渐扩大,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显要;依据对以上信息的理解并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相

44、关知识,分析概括上述趋势产生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综合两则材料信息,认识与理解中英两国君主权力的不同及其成因,以及两国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据此结合中外不同政治体制特点等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对君主权力的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臣冲突;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

45、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

46、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2)特点:对官员

47、考核奖惩姑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3)评价:清未新政时期的消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梢力禁烟,但是,该时期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实质

48、也是征而不禁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特征的所学知识,从外因与内因、国内的相关力量的态度与时局等角度分析概括近代中国毒品泛滥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概括

49、归纳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主要特点。(3)依据对材料二信息的理解,联系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措施及其结果,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特征的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评价清末新政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近代毒品泛滥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

50、建议“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权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侧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

51、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答案】(1)主张:建立混合专制与极端民主的中间政体(联邦共和制);削弱州权,加强中央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以达到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

52、2)原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执行受到制约,人民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美国是移民国家,国民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很深,资产阶级民主组识较为强烈;中国出现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美国华盛倾等领导者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实施。 (2)依据材料二“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结合中美两国颁布宪法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两国社会发展等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说明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包括思想因素、政治因素及个人作用等方面。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