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2)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用方程的思想和基本元的思想方法进行相关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
2、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050。老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证明: 证明: +: 由此得: 用上述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3、:把 代入上述公式即得: 此公式要求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2.探究:与之间的关系:由的定义可知,当n=1时,=;当n2时,=-,即=. (三) 公式应用例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1-3n,求.例2.在等差数列中,d=3, =20, =65,求首项和n.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 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分析:只要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求出首项a1和公差d即可.例4.在等差数列中,=20,求S9分析:已知条件只有=20,求不出首项a1和公差d,只有a1和d的关系2a1+8d=20. 课堂练习:P45. 练习1(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4、.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或 2. Sn与之间的关系:即=.(五)作业课本P46习题A组1,2,3,4,5,6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2)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2.过程与方法:经历前n项和公式应用的过程,用方程的思想和基本元的思想方法进行相关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前n项和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熟练地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源: .Com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 讨论式,讲练结
5、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复习上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或 2. Sn与之间的关系:即=. (二)师生互动,公式应用例1.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n2+0.5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解:当n=1时, 当n1时, 当n=1时,a1也满足上式,所以通项公式 是首项为3/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来源: 探究: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师生共同探究:由,得当时= 结论: 当r=0,是等差数列,当r不为零时,不是等
6、差数列.例2.已知等差数列 5, 4 , 3 , 前n项和为,求使得最大的序号n的值.分析: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可化成:,来源: 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 的自变量 x 取正整数时的函数值. 解:来源: 所以,当n取与7.5最近的整数即7或8时,取最大值.课堂练习:差数列中, 15, 公差d3, 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 P45. 练习2,3.(三)小结1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数,且,不一定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是当r=0,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2p.当r不为零时,不是等差数列.2求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当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当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2)由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四)作业课本P46习题B组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