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2.白居易说:“国家立谏诤之官,开启沃之路久矣。”自周代以降,各朝皆有谏官设置。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这说明唐宋谏官()A只是皇帝的花瓶、君主制度的摆设B主要职责是向皇帝进谏、规劝皇帝C是皇帝的耳目、监察百官D听命于宰相、向宰相负责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
2、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5.元史百官志七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行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中书省管理中央机构C元朝在边鄙普遍设立行省D行省之设立是元朝的制度创新6.南宋遗民
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中央
4、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9.中国现代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盖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新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 在钱穆看来,明太祖、
5、张居正的“反动”是因为他们()A强化了君主专制B削弱了君主专制C明太祖废除了实行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D张居正违背明朝祖制重新当上了宰相 10.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是()元朝创立行省制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宋朝设立三司使唐朝设立节度使A BC D 11.(2013江苏单科)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2.下图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服
6、饰的演变 B王朝的更替C君主专制的演变 D皇帝接见外国使节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1秦朝疆域图图2元朝行省图材料二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
7、“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请回答:(1)结合图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表现。(3)依据材料三,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第2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A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
8、制君权,答案选A。2B关键是注意谏官职责: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主要是向皇帝进谏。古代的谏官进谏绝非是摆设,而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A错;由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和宋代谏官“朝夕耳目天子行事”,可知B正确、C错;在君主专制下,一切官员都只对皇帝负责,D错。答案选B。3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学生可能容易受教材知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影响,从而不能较好地理解材料。由题干中的“心怯”、“不敢照常式封发”、“不敢用朱笔”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在封建社会,君权至高无上,故A错误。在材料中无法反映出C与D。答案为B。4C中书门下为宋朝
9、宰相,按宋制主管行政,“三司”主财实际上是分割相权,因此A错;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B错;宋实际上是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实质是皇帝防止宰相集权,C正确;材料表述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错。答案C。5D元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元朝共设有十个行省,A错;“都省”即中书省,是元朝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同时管理大都、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西藏既不由中书省直管,也没有设行省,而是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管辖,B、C错;地方设立行省,为元首创,且该制度加强了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管理,D正确。6C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阅读、理解材料。“行台省”为行中书省的简称,马端临的意思
10、是:行中书省权力很大,在国家初创时期可以实行;如果中央政府力量不强大,可能导致割据;因此,当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后,应裁撤行中书省。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唐宋的科举制度的信息,因此可排除A、B、D。答案为C。7D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C错;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只能适当集权,D正确。8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
11、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侍从机构,答案为A。其他各项说法错误。9A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此潮流”是指“尊师相,抑君权”的趋势。因此,钱穆认为明太祖、张居正的做法是“反动”的。由此可联想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他们的做法实际上强化了君权。故答案为A。10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清初设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唐朝设立的地方节度使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利于君主专制,故不选。11B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
12、、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答案B。12C上图实由三部分构成,反映了一个主题君臣关系的变化。A项是表象,与题目要求的“主要反映的”不符,不能选;B项根据不足,不能选;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这正是上图的实质,因此应该选C;D项在图中没有半点根据,不能选。13(1)相同点: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影响: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权力集中到中央,易使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2)表现:行省辖区面积较大;权力较重,涉及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3)郡县与行省划界原则不同。前者以自然地理为区划原则,后者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行省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使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从而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