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刺客列传本文是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本文节选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学习本文,应注意节选文字的特点:1它约有4 000字,是本册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加上又是文言文,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抓住“荆轲刺秦王”这条主要线索领起全文,从定计(刺杀)到刺杀准备再到送别而后达到高潮,最后写余波高渐离刺杀秦王,线索分明,层次井然。然后切块阅读,由节到段,再到篇,直到整体把握内容。2本文词汇丰富,文言现象较多,务必梳理、积累好。一、人物名片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
2、荆卿”(或荆权)。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荆轲入秦行刺。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二、背景资料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
3、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孤注一掷,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公元前222年灭燕。三、文化常识五音七声八音“五音”也叫“五声”,指宫、商、角(ju)、徵(zh)、羽五个音级。古代作家在诗文中常用五音与四季、四方、五行、
4、五色、五帝、五味、五情、五脏、五常等组成配合关系,且可以相互替代,现列表如下:五音角徵宫商羽四季春夏季夏秋冬四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帝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五味酸苦甘辛(辣)咸五情喜乐欲怒哀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常仁礼信义智“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合称为“七声”,如荆轲先唱的“变徵”,声调悲凉,抒发了生离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后唱的“羽”,声调激愤,抒发了甘心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金、石、土、革、丝、木、匏(po)、竹是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称之为“八音”。1根据要求填写下面表格。语句通假字本字意思(1)吾曩者目摄之摄慑威慑(2)荆轲嘿而逃去嘿默默默地(3)右手揕其匈匈胸胸
5、部(4)复为羽声忼慨忼慷慷慨(5)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掷投掷(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佣被雇用的人(8)北购于单于购媾讲和(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捥腕手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盖聂论剑论:这里是“较量”的意思B欲批其逆鳞哉 批:触犯C跪而蔽席 蔽:同“避”,离开D乃造焉 造:拜访答案C解析蔽:拂拭,掸。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吾曩者目摄之:先前(2)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品节高尚的义侠(3)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委托。这里有以性命相托之义(4)而社稷幸得血食:享受祭祀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
6、奴以灭口古义:消除的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杀死知情的人(2)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皇帝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4)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东家,主人今义:岳父(5)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今义:偏向(某人)5翻译下列句子。(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译文: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译文:怎么可以因为受了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3)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译文:
7、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赶他到匈奴去,这本是我需要人做事的时候呀。(4)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译文:燕国又小又弱,好几次遭受了战祸,如今估计就是把全国的一切兵力拿出来也不能抵挡秦国。一、整体感知1层次结构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介绍荆卿身世,与盖聂、鲁勾践、高渐离、田光交往的经过,点明他“非庸人”。第二部分(68段),写太子丹寻求报仇之计。先写向鞠武求计,鞠武无可奈何,向太子丹推荐田光,田光又推荐荆轲,并以自杀激励荆轲。第三部分(第9段),荆轲与太子丹定下刺秦王之计。第四部分(1013段),荆轲为刺秦王作准备,易水送别。第五
8、部分(第14段),刺秦王的经过。第六部分(1517段),刺秦王以后的结局和余波:秦灭燕,高渐离刺秦王,鲁勾践的惋惜。第七部分(第18段),作者的评论。2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荆轲这一悲剧英雄时,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危急的情势烘托人物,如文章开篇就突出了燕国的危急形势,以此来烘托荆轲的勇挑重担;二、以悲壮的场面表现人物,如易水送别的场面,就显示出了荆轲的英雄本色;三、以紧张的气氛突现人物,如当荆轲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而荆轲的勇敢出击,就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完美了。古来信义之人多有,而刺客的悲壮惨烈之处在于他们是以生命为实现信义的手段。死生大矣,舍弃这天地与
9、父母赐予的宝贵的仅有一次的生命,绝非易事。一时负气而死,只是莽夫匹夫;重其死亦重其生,才是贤者的作为。本篇笔法历来为人所称道,其要在于对这些刺客如何选择了“身死”道路的曲折描绘。他们往往只是一些布衣平民,但在起始时就受人厚待,得人深知,重义深情,逼迫着、激励着他们去以身相报。这是悲剧的伏笔,绵长哀怨。而当他们完成了世间的其他必做之事,决定为大义深思而赴死时,作者则有意点出他们的危险处境,与对手相较力量的悬殊。变徵之声,悚人心目,是悲剧的前奏。最终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他们奋身而起,从容镇定,身死义成。此时风云变色,天地低徊,悲剧在这一刻达到高潮。此后或有余音,如聂政之姐聂荣,荆轲之友高渐离,也都
10、是再次舍生取义,更增悲感。此外,在叙事中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荆轲千古义士,而作者一开始即写他周游则不为卫元君所用、论剑则不入方家之眼,与人相争则隐忍逃去,以点出其心中激愤郁结之气,也暗示其剑术不精,日后必败;而刺秦以前,田光先生、樊於期先后自刎,义气相激,情势渐急;为解太子丹之疑心仓促起身,易水之上,白衣送行,悲歌慷慨,如诗如画,如诉如泣;而在大殿之上逐秦王而走,人影嘈杂错乱之中,义士迸发出了生命中所有的蓄积,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搏。荆轲的命运,实在开首已定,并随着行文一步步明朗化。但作者并不明言,只是逐层递进,逐步烘托,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使悲剧的气氛达到极致,使那一短暂的死亡具
11、有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和怀想。历史上成功的人很少,失败者则是大多数。然而英雄并不能以成败而论,问心无愧地活着,情深义重地死去,都是真英雄,史记中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从对他们深情描摹的文字里,我们当体味出太史公的无限感慨。二、问题探究1荆轲为什么刺秦王?答案荆轲刺秦王,主要出于一种正义。面对强暴,出于国难,挺身而出。荆轲为人“沉深好书”,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目标。当然,其中也有报答太子丹、田光的知遇之恩。2写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再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的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一方面呼应上文提到的高渐离与荆轲为同道之人,更主要的是,以高渐离的行为说明了荆轲行动的正义性,荆轲反抗强暴的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
12、基础,从而把荆轲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光彩夺目。3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然后谈谈你对荆轲其人其行的看法(表述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观点、有分析)。(1)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2)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3)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4)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6)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13、古人的态度:自己的看法:答案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自己的看法: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乏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失败的教训今天仍值得记取。赞赏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深明大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解析赞赏其操守品格,或批评其不智行为。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
14、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点拨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见陵之愧”。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15、。2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秦王的行为?点拨不论成功与失败,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文本素材1荆轲刺秦王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荆轲还是毅然前往,当失败后,荆轲身被
16、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应用指南本材料可用于“心灵选择”“明智”“英雄”等话题,荆轲刺秦王,塑造了荆轲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极具英雄主义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质和光荣传统。其浩然之气,慷慨磊落的胸襟让后世之人扼腕不已,感佩不已。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慷慨赴死的悲壮,在于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答:二、时鲜素材挑战可能唐骏2013年1月28日,唐骏正式宣布离开新华都。在此之前,唐骏曾先后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盛大网络集团总裁,被业界称为“打工皇帝”。离开新华都集团,唐骏的下一站将是港澳资讯。业内评论唐骏此举是由“打工皇帝”变身老板。但唐骏自己对这种身份的转变有其他的看法。唐骏表示,他很兴奋将要面临的挑战。“选择了从港澳资讯重新出发,没有做成大型企业的奢望,更没有做成一流企业的梦想,只想挑战自我,挑战可能,只想踏实和简单。”唐骏如此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