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306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级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具体的评分操作意见,以市题组长在QQ群里公布的为准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 【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对原文信息概括正确。原文“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A“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

2、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所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阐述,并未明确提出观点。(无中生有) C “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强加因果) D

3、第四段: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题干“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是错的。原文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范围扩大。2. D。(3分)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对论据的概括分析是错的。“历朝”错,原文只是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不能说是“历朝”。论据与观点的关系错误,证明

4、的是“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3. D。(3分)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的是粥的专著粥谱,其他的没有。A作者确实不认同:因为“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音l)”“戽(音h)”“规”等。” 烹饪器具在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了,并非是黄帝时代菜有的。B是对原文的推断。C是对第段的概括转述,正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B。(3分) 【理解分析】 自发动员行为,是一种情怀。与中国制度优势没关系。5. D。(3分) 【概括分析】 D原文“每一个被动员和

5、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虽然布鲁斯艾尔沃德用的是打比方的方式说了这句话,但事实上还是肯定口吻的一种说法。因而是正确的。A材料一“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纷纷动员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的是“海外华夏赤子”( 范围扩大)。B谭德塞的话,显示的是中国制度优势。C图(一)无法显示疑似病例人数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图一看不到过去疑似病例的数据,只显示现存人数和增加人数,没有对比,看不出下降趋势。不能把已知的材料外的认知代入对材料的客观解读中。6. (6分

6、) 【概括分析】(1)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或者“紧密团结、凝聚力、责任感、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坚韧”中的任意2点)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2)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3)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4)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答对任何三点,都可满分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 B。(3分) 【分析鉴赏】 作者并非从正面详细地回顾,而是巧妙地运用一种仿佛是不解世事的困惑者视角,一步一步的,试探地走进并学仿李槐彼时彼地不为

7、人知的真实状态,妥帖自然地展现出其性格扭曲的过程。8. (6分) 【分析鉴赏】 (1)含意: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他找到了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2)态度:同情与藐视并存的复杂态度。 (句子含意4分,态度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得分。)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意和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创作意图),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一问是考查句子的含意,对于句子的含意,最常用的方法是:结合语境法。理解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抓关键词法。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

8、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联系主旨思考法。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位置法、剖析句子结构法和技巧句子还原法等。以本句为例,我们需要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其含意。“高跷能手”李槐原为刻字工人,开过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便被扣上资本家的罪名,关入牛棚。后来又被揭发,天津沦陷期间,曾以踩高跷绝技被派赴日为日本天皇献艺,因此添了里通外国的大罪,引发心脏旧疾。文中“我”与奄奄一息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谈着谈着竟坐起身来,兴奋地讲述踩着三尺高跷翻跟斗的情景,“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

9、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由此可见: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于生命终点酣然回顾,没有悔恨,不存悲怨,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年少的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让他找到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这一问,难度并不大。第二问,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难度稍大一些。一般考生都能够看出作者对李槐持“同情”的态度。如果考生仅仅回答出这一点,还是不够全面,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需要结合整个文本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作者对李槐的态度除了“同情”之外

10、,还应该有“藐视”的一面:“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李槐性格扭曲的一面,身陷可笑境地却不自知。9. (6分) 【鉴赏探究】 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

11、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 (每点2分,只要能够回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中,第点只要回答出一个方面的小说技巧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得分,最高每点不超过2分。) 本题考查文本特征,难度较大,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也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在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孙犁散文的“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那么回答本题时就要从“小说”入手而不能从散文入手。小说(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为什么写“主题”,怎样写“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此

12、,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等方面组织答案: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另外,对于孙犁这个作家,考生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孙犁的小说写得像散文,而散文写得又像

13、小说。大量融进小说的笔法,构成了他散文(晚年)的一大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 C。(3分)【文言断句】11. B。(3分)【文化常识,词语理解】 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指英宗被俘。12. D。(3分) 【内容概括分析】 D项最后“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错,原文是“削宫保,改工部”。13. (10分) 【文言翻译】 (1)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得分点:旌,表彰;额,数目;储,储备;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

14、)。(得分点:敛怨,招惹怨恨;讦,揭发;阴事,丑事、隐私;各1分,句子大意2分,“于是”可译为“在这时候”)【参考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调任江西、浙江巡按。逮捕大盗没有抓获,因此获罪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

15、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八年秋天升为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

16、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贼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捕获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

17、,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皇上想宽恕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于是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

18、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二)古代诗歌阅读14. D。(3分)【分析鉴赏】 不是以昔衬今,而是今昔对比的手法。15. (6分) 【鉴赏评价】 “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忧伤时世;伤感乱世;伤感飘零生活。若理解成洒脱之情,自圆其说也可以)。 “转蓬”比喻自己像蓬草一样遇风旋转,到处飘零。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6分,答对一点得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6. (6分) 【名篇名句】 (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19、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6分,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7. D。(3分) 【词语辨析】隐忧:不可言状的忧虑。担忧:发愁,忧虑。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抽象的,组织、纪律、作风等)。整饬:使有条理;整顿(多侧重指客观存在的)。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付诸东流:仍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 1

20、8. B。(3分)【语病辨析】 画线句“不仅也”是递进关系,但内容刚好颠倒,“城市的新气象”,按人们的惯常认识,“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这里进一步指出,“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所以需调整过来。另外,两个分句的句式为保持一致性,需统一为动补的短语形式,故选。19. B。(3分) 【标点符号】 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共用。20. (6分) 【语言连贯】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形体律动 (每点2分,共6分)21. (5分) 【内容概括,思维严密】 正月十五 别称(他称,又名) 习俗(风俗) 吃元宵(汤圆) 影响(地位、

21、意义) (每空1分,共5分)四、写作。 22. (60分) 命题说明: 1. 一个作文材料,其中包含了三个写作任务;任选其一。 2. 命题意图:三个写作任务都突出任务驱动,突出在具体语境下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考作文突出应用性考查的命题方向。文学评论、推荐信、校刊的卷首语等,涉及本首诗歌的阅读和鉴赏,在读懂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时事,融进个体感受,考查考生在特定情景之下的语文应用能力。这一考查导向正是和“一核四层四翼”“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一致。 3. 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任务驱动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实。文学评论,推荐信,为校刊写“青春致辞”的卷首语,要求

22、考生既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又能够联系社会现实,产生自己的体验,考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4. 三个写作任务,都突出逻辑思维的考查,第一个任务要恰当运用批判性思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握分寸。第二个写作任务推荐信,对这首诗有客观的评价,表达你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自我看法,这首诗的突出亮点是什么,也正是我推荐的理由。这其中就是内在的严密逻辑关系,我为什么推荐它。第三个写作任务是为校刊写“青春致辞”的卷首语,要求对所给的材料(现代文阅读三、无题)写自己的感想,任务十分明确,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提供的写作倾向,个人青春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行文时注意抓住“致辞”的特征,可以先谈及今年情况,然后提出今

23、后的设想,谈设想要围绕自己所论及的主题,最后表达自己的祝福,逻辑思路非常清晰。 5. 这次模拟考试有三个写作任务,三种不同类型的作文要求,目的是全面复习,让学生尝试一下,适应变化。在今年世界大疫情背景下,目前备考信息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不确定性,依据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全面备考,并适应变化,才是取胜的关键。总之,2020高考作文,一预测会有适当的变化,每年作文题都有变化,是一个规律。目前,2019年的实用类文体写作继续大行其道,疫情材料作文也大热,我想,后期复习应适当全面兼顾各种材料和内容的写作,适应高考的“变”;二是高考作文题始终要给出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或其他形式的情境),明确具

24、体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办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锤炼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是高考作文不变的方向。 【命题的补充说明】 政策和理论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蓝皮书、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以及2019年6月11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理论落实到高考中那就是“一核四层四翼”,今后的高考将全面对标“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和考核。从2019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

25、以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思维能力考查,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浙江等地方卷,都历史性地凸显了对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清晰表达、科学思维、独立思考以及归纳提炼等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成为各个试卷最为重视的考查对象。以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思维能力考查作为2019年高考内容改革的亮点,已经受到了高度关注。基于此,本作文题突出思维考查,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思辨性。思辨性是这几年全国课标卷命题的一个重点、热点(其实,自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出现之后,思辨性就一直或明或暗地贯穿其中)这也是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实

26、践探索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作文命题方面的一个体现。但思辨性有很多体现,根据2019年全国课标卷的命题特点“驳+立”型,和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11月公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对“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预测2020年高考(或者以后)可能会继续考查这一方面,而我们的学生这一方面相对薄弱,所以有必要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情境和应用:近年高考作文注重语言交际与应用,命题者有意创设某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在这个语境下按照要求写作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蓝皮书,特别强调语文命题的应用功能和情境化设计。关于“情境化”,经过2017、2018、2019三年的高考

27、大家可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应用性”可能了解不是特别多,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蓝皮书的主编杨学为特别提出:重点突出写作应用功能。2019年全国3套卷的3道作文题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对高中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要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的所谓“高考体”。基于此,我们选择文学评论、推荐信、校刊的卷首语(旧版和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写杂感、随笔、评论和研究论文等,命题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顺应2019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全国卷试题的政治性、教育功能很强。比如,2008年全国有多

28、份试题以汶川大地震为材料直接或间接出了高考作文试题,有鉴于此,2020年的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事件在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假如出现疫情材料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认识问题认识社会的思想深度,作文能否写出不一般的角度和一定深度,依靠平时的思想锤炼和思维训练。山东、海南、北京适应性测试(新模考)的启示。2019年11月底和12月初,山东、海南、北京先后进行了一次适应性测试,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本适应性测试的作文,很明显地突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的考查。字数。近几年高考,全国课标1卷材料的文字阅读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2015年242字,2016年漫画转化成文字材料,也不会

29、少于2017年171字,2018年305字,2019年317字。文字量的增加也反映出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提取概括归纳能力)要求的提高。本次作文材料有意识地增加了材料文字的阅读量,也是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二模备选作文题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60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我国的价格体系分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类型,其中市场调节价比重已经上升至97%,包括口罩在内的防疫用品都属于市场调节价范畴。 材料二 2020年新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口罩瞬间一罩难求。巨大的需求量,让一些不法商贩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及其相关处罚进行了规范,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价格执法行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湖北洪湖市场监管部门将销售1元口罩的行为视为哄抬物价行为的争议性案件。假如你所在班级将举办一场辩题为“疫情期间,口罩是否应该由市场来定价”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选择正方或反方四辩写一篇总结陈词。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