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224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009年12月21日,冬至,莫斯科Izmailovsky酒店。超过2000人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来到这里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著名女歌手在军乐伴奏下唱起爱国歌曲,舞台上方挂着斯大林的巨像,他身着军服,威严地看着台下。诗朗诵时,有人开始啜泣 “也许比这场面更加科幻的是,”美国时代周刊写道,“斯大林在俄罗斯复活的高支持率。”俄罗斯公共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高度评价斯大林的领

2、袖素质,而那些认为自己之前对斯大林的评价是“错误的”的人数比例则上升至35%。类似“斯大林重获俄罗斯人青睐”的新闻近两三年并不鲜见。2008年,在“谁是俄罗斯最伟大历史人物”的民意测验中,斯大林位列第三,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3世纪击退欧洲入侵者的俄罗斯王公)和斯托雷平(帝俄末期改革家)。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一家饮料商把斯大林请上了自己的产品商标。2010南方人物周刊预习案【自学提纲】背景 国际: 后,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内战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 形势;内容 农业: 制;工业:大中企业 化;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 ;分配:强制劳动;作用作用社会

3、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进步:最大限度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 需要的限度;背景 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新经济政策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施: 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农业:以 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 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 经营;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意义作用 理论: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 的途径。实践:受到 的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权巩固; 确立:经 化和 化,实行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而确立;

4、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特点 所有制形式:实行 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制);斯大林模式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以 手段管理经济;评价 积极:基本实现工 化;工业总值跃居欧洲 ; 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片面发展 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 积极性;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重难突破】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以公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

5、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易错知识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措施,它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作为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它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遭到了失败

6、,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教材题解】课中思考题1异过渡方式:马克思认为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四月提纲主张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同内容: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 苏俄的实际国情:农民强烈反对、工人阶级队伍涣散、水兵兵变。阅读与思考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新经济政策利用

7、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后来形成的斯大林体制,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此体制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它超越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与探究 布哈林的罪名不成立。布哈林观点符合俄国现实,因为俄国经济还很落后,进入社会主义要逐渐地“和平深入”,不能急躁冒进。斯大林把经济理论的探讨同阶级斗争相联系,不符合当时俄国实际。布哈林的罪名是强加的,是党内斗争的结果。自我测评1原因:参见上“自学提纲”。调整:农业方面,用远低于余粮征集制的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

8、业方面,不再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只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用按劳分配取代强制劳动。意义:参见上“自学提纲”。2经验:通过政府力量,利用计划手段,短时间内使经济迅速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总之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阻碍经济发展。长期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究案【探究一】材料

9、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简要概括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材料三: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

10、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结合材料三分析,为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当时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涉及此政策的哪些内容?从材料看出此政策实行的目的有哪些?材料四: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是什么?据此分析材料三所述的政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吗?材料五: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斯塔夫理

11、阿诺斯全球通史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战争结束后,人民不能再忍受此政策,原因何在?【探究二】材料一:1921年,苏维埃俄国谷物播种面积仅为战前的86。1920年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为10亿普特,比1917年下降33,比1913年下降55。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这期间,俄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说明此政策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二: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实行了新政策,新政策“新”在哪里?“变”在何处

12、?此政策的实施会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吗?材料三: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列宁所说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含义。【探究三】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据此分析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材料二 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材料三 肖洛霍夫,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的作家。他

13、看到了一些现象,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同时斯大林也回了信。肖洛霍夫: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在暴力征粮。斯大林: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第45号全宗结合所学和材料二,指出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曾起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中,肖洛霍夫揭露的是什么现象?斯大林在回信中是如何评价这件事情的?由此看出此体制的弊端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斯大林体制。拓展案1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

14、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B战时共产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2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里的“拐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 D计划经济 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B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C农民交纳粮食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下的粮食 D农场职工可以发展家庭副业4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

15、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5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充分肯定了农

16、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6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

17、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材料一在农业方面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2)材料二是什么样的农业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3)指出材料三中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弊端。第14课参考答案【探究一】政治上:反革命分子和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妄图扼杀新政权。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流通:取消贸易;分配:实行配给制。目的是为了前线战争胜利;

18、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不是,俄国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人民希望通过战争维护新得到的土地,但是,战争结束了,农民虽有土地,但收货物几乎都归国家,拥有土地变成无意义的事,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保证。【探究二】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此政策已经阻碍苏俄生产力发展。 “新”在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变”在农业、工业、商业政策调整上。放弃了直接过渡。不会。因为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

19、走动”的含义: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探究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军事实力增强。揭露了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挨饿,政府还暴力征粮现象。但斯大林认为农民在耍滑头,是在与政府做对。忽视农业发展,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其突出特点。它曾经使苏联国力迅速提升,成为工业强国。但是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长期落后,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后来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拓展案1-5:BBCCB(1)余粮收集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2)固定的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主要弊端:片面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忽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