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一、选择题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 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 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
2、我国最早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A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C错误;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D错误。故选B。2.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 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名录,由国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赵、秦等国封邑的治
3、理和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在秦朝,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 先秦儒生仅仅是“士”的一员,孔孟也不过是诸子之一;到了两汉,儒生的身份由“士”变成了“士大夫”,成为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儒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 封建官僚制度的成熟C. 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D. 封建专制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先秦儒生仅仅是士的一员,孔孟也不过是诸子之一”“到了两汉,儒生的身份由士变成了士大夫”并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士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保持着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儒生亦是如此;到了两汉时期,随着君主专制体制
4、的加强,儒生变成了专制体制的一部分,成为统治者的重要工具。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儒生的地位确有提高,但其反映的实质是君权的强化,D正确,排除A、C两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 司马迁在史记设有平准书,主要记述“货”的问题。班固在汉书中将之改为食货志,将“食”、“货”并提,认为“二者,生民之本”。此后,“食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 确立重农抑商政策B. 史书体例得以创新C.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D. 经济学派成为显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食”指的是农业,“货”指的是商业,班固认为二者都是生民之本,体现的是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在
5、商业变法时期确立的,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史书体例问题,B选项排除;汉以后的显学是儒家思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5. 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A. 唐代“三教合一”冲击B. 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C. 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 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父母在,别籍异财”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析产异籍”的情况却十分普遍。这说明宋代对“孝”的基本伦理出现了严重挑战,故B
6、正确;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故A错误;“析产异籍”不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唐宋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6.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B.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 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D. 实际上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清朝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强调天下就是中国,这种认识与宋代的认识有所不同,而这一变化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
7、故选C;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A错;B项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7. 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A. 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B. 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C 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D. 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
8、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故D正确;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8. 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A.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B.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兴盛C. 区域性农业生产的发展D.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一些
9、专业产品产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区域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外贸易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并未体现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 明代中叶许氏世谱巾记载:徽州歙商许某在江浙开典当四十余肆,伙计几及二千。每处当铺都分别由各掌计(经理)掌管。按规矩,家庭开支与铺店的财务是分开的。这反映了明代A. 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B. 已经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C. 江浙商品经济的繁荣D. 经营管理向近代商业演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典当行由掌计掌管,经营权倾
10、向独立,并且出现了家庭开支与财务分离现象,反映了财务管理具备近代商业经营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兴起,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商人群体的区域性特征,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10.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 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A. 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 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 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D. 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在崇祯历书
11、和农政全书中,徐光启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思维和方法,证实 “天地圆体”说,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表明了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A项正确;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B项错误;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在明代依然是官方哲学,并未被时代抛弃,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D项错误。11. 经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帝王教育制度,在经筵上,儒家学者对帝王宣讲儒家经义,以此“正帝德”,规范皇帝思想。康熙皇帝将经筵程序改革,变成先由皇帝“御讲”,在皇帝阐述自己的理论后,群臣磕头称颂,然后才由大臣主讲经义。经筵的转变,体现了A. 皇帝与士大夫争夺经义解释
12、权B. 皇帝借助宗教权威强化权力C. 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由儒家学者对皇帝传授经义,是儒生借经义限制皇帝言行,而皇帝主讲,是皇帝试图把持经义解释权,A正确;儒家不算宗教,排除B;无论儒生主讲还是皇帝主讲,都是儒家经义,并不会影响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君主专制的巅峰标志是雍正设置军机处,排除D。12. 古代有学者认为,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据此可知,该学者A. 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B. 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C. 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D. 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
13、答案】B【解析】【详解】该学者批评宋儒,认为孔子之学“教习事”,主张“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可见其倡导经世致用,B正确;学者强调的并不是伦理规范领域,排除A;学者主张回归周孔,批判宋儒,排除C;题干与重利轻义无关,排除D。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
14、,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名称主要内容政府道德法规定政府官员必须建立个人及亲属财产申报制度,并对其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监察长法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
15、,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答案】(1)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构。作用:古代中国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特点:将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或从政道德法制化);改革文官选拔制度;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机构;增加政府透明度(或鼓励全民监督);
16、进行综合性多角度的监督。共性:都注重立法监督(或健全法制);建立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检查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可知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构。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再次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2)根据材料二中表格中法律名称可知美
17、国反腐的特点将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从主要内容看改革文官选拔制度;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机构;增加政府透明度(或鼓励全民监督);进行综合性多角度的监督。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不难看出,都注重立法监督(或健全法制);建立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根据材料并
18、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观点: 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论证:古代中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结论:思想解放运动中重要主张及
19、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示例二 观点:符合社会趋势的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论证: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结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示例三 观点:滞后价值观体系将阻
20、碍社会的发展进步。论证: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将腐朽的封建思想嫁接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结论: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示例四 观点: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且同等给分。【解析】【详解】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基本观点,即“思想解放是价值观体系
21、的重塑”;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价值观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等;然后按照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最好是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中外历史中2到3个史实,对所选择的观点进行评析。注意开始时首先明确观点,评析中史论结合。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一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
22、40年的约142 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等材料二 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了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摘编自朱玉婷
23、、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及影响。【答案】(1)共同特点:普遍注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
24、;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有,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等。新发展: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 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关系改变、生产技术进步和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等方面,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耕作技术、高产农作物推广、劳动力增加、因地制宜生产、政局稳定和统治者重视等方面,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甘薯、玉米等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商品化、工商业繁荣、经济转型、缓解人地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激增等方面,分析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