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00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1历史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

2、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现代西方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史实,复习过程中应突出一个主题(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两个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主要内容线索:(1)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特点、成效等和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概况。(2)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重点掌握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作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复习思路上,应着眼于对各国经济体制调整的具体背景、特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并同世界史中的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当今中国经济改革相联系;注意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着重点可放在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考点概要】(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考点1: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内忧:爆发,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低价交售国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商业:取消,生活必需品由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的原则。(4)特点与实质:特点:A适应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5)评价:它是在战争

5、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的胜利,捍卫了政权。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2新经济政策(192120世纪20年代末)(1)背景: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政治危机:农民对政策的日益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2)目的与标志: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的过渡。(3)主要内容:农

6、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工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特点与实质:特点:。实质: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称。(5)成效&意义:现实意义:加强了,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理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

7、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的正确途径。【自主归纳】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分配原则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质经济运行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也有其积极作用。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建设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任何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8、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考点2:“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某种作用。2形成(1)工业化:1925年开始,优先发展。(2)实行,取消。(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4)形成标志:1936年,颁布。3经济方面的表现/特点:(1)实行单一的,包括和。(2)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的指令性。(4)主要以管理经济。4评价:(1)积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国民文化素

9、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

10、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弊端日益暴露;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措施: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a用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运动;d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工业:a下放部分企业;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c尝试推行。(3)评价:积极:一定程度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

11、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2)措施: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放松对等限制。工业:经济改革重点。推行,注意运用,扩大企业。(3)评价: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苏美军备竞赛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并提出“”,把重点放在上。(2)内容:首先开始改革,对进行变革:承认企业是的商品生产者,用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存在。后期把改

12、革重点转向改革。(3)评价:积极:突破了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局限: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1991年。【易错扫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着眼点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

13、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考点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2)具体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需矛盾尖锐。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各国长期推行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

14、机大规模爆发。2爆发(1)开始标志:美国纽约华尔街。(2)表现:股价暴跌,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剧增。3特点:,。4影响: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治: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开始泛滥,制度摇摇欲坠。国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实行,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考点5:罗斯福新政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2)胡佛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3)1933年,就任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危机。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统制,改革银行体系和

15、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公平竞争,以资鼓励;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缓解劳资矛盾。(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和产量,政府收购剩余以控制市场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3核心:用国家力量,调整的矛盾。4特点:。5实质:。6影响:(1)对美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对世界:开创了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

16、义告别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的时代,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7凯恩斯主义(1)背景:经济大危机暴露出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2)内容: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和。(3)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它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取代。8罗斯福新政的启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改革需依照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危机,各国政府应承提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消除危机。9建议:如何应对2

17、00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将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如中国政府四万亿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家电下乡等。鼓励出口,如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加强国际合作。考点6: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背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普遍放弃,接受,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方式:实行,建立。制定,指导经济发展,代表:日本。通过扩大、政府、利用等财政政策调节,代表:美国。(3)特点: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重点不同。(4)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保证了生产的。局限:

18、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2调整企业经营方式:(1):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使社会化。(2):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社会化,提高了企业的水平,“”迅速壮大。3出现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1)原因: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提供福利符合人道主义要求,是应尽的义务。(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3)特点:资金来源于个人、企业和国家补帖;种类繁多;广,受惠多;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和的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规模缩小。(4)评价:积极:反映了社会化的趋势,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19、消极:财政负担,工作积极性,企业成本。4调整产业结构: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5 “新经济”的兴起:(1)概念:一种以为基础,以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兴起于20世纪年代,代表:。(2)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6二战后调整和改革的成效:(1)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避免大的经济波动。(2)1973年,“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现象。为了走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削减开支。【易错扫描】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2罗

20、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1)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4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7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1973年经济危机后则是普遍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差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