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0 周公诫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8990 上传时间:2025-10-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0 周公诫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0 周公诫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周公诫子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写法。1课时一、导入新课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二、作者与作品1作者。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郡治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2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

2、、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三、初读全文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2疏通文意。3学生质疑。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

3、详略得当。五、段落层次1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2从第二句“周公诫之曰”到结尾:写周公诫子。六、理解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七、课堂练习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

4、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明确: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明确: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

5、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八、小结全文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

6、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九、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