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我的梦想随着时代在飞。20世纪50年代,年少的我渴望拥有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件”,那就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70年代我的梦想在改变,第二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了我们新的追求;80年代的我腰包鼓了,梦想更大了,我梦想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电、录像机;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手机、空调、音响,成为我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跨入新世纪,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我的梦想也更高更新,第五代“三大件”楼房、电脑和私家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现代。我的梦想越飞越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我会再圆第六代
2、、第七代“三大件”的梦想!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前认知必备目标导航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重点)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重点)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难点)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阐释。(难点)要点导读教材创新研读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1)变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
3、物质生活“穿”:“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五花八门。 “吃”: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等。“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图文探究:右图是近代男装的变化。思考:中国近代男子服装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国近代服饰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提示:变化:男子服装原来以长袍马褂为主,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我国,民国成立后开始流行;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趋势:由拘谨、保守
4、、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和平民化发展。(3)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状元微博: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表现多方面: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
5、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却坚如磐石。【领悟整合】知识点2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时尚1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表现: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物质生活“穿”: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吃”: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住”: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
6、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图文探究:右图是中国城乡人均住宅面积(19782007)变化情况。思考: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生活富裕,追求生活质量;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启动“安居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3社会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领悟整合】 知识深化应用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历史影响(1)规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中国近代
7、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撞碰,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历史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示例1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
8、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解析: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材料中包含有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双重信息,A、B只是单方面的反映其中信息,C的内容材料中没有提及,符合题意的只有D。答案:D2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包括多方面,而且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延续。(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4)国家政策的
9、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示例2 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作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皮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B经济的发展C思想解放,审美观点的变化D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解析:1978年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D项显然错误。答案:D 典例分类剖析 类型一 近代社会习俗
10、的变迁命题揭秘: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考命题立意的着重点。从内容看,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以新材料为依托。典例1 (2012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引用的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社会
11、经济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实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故排除B项;售卖西方商品并不能说明百姓衣食住行西化,故排除D项。答案:C变式训练1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12、答案:A类型二 课本图文史料命题揭秘: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考命题立意的着重点。教材中的插图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同样是命题立意的热点。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以新材料为依托。典例2(2013四川文综7)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析:本题是图片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动能力。从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
13、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A项错在“都借助”;C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项错在“广泛认同”。答案:C方法技巧:现象和实质(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实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实质(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变式训练2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C 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
14、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答案:B 锐读天下 感悟历史 生活方式的变化【背景材料】2012年11月1日新周刊策划的“2012生活方式报告”国人三十年生活方式之变:有钱就要花掉它指出:金钱、物质和流行时尚,并不必然带来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才是金钱的主人、物质的尺度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满眼都是塑料瓶子,只要有游客的地方就有一次性塑料瓶。“十一”长假,三亚大东海3公里海滩中留下50吨垃圾。天安门一天的垃圾也达8吨。现代化生活方式人人都想追求。时代的弊端人人有份。【名师点拨】材料
15、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但也存在着弊端。针对问题我们应该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树立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近代生活的变迁是命题立意的重点。【试题设计】1(2013苏北四市模拟)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
16、婚礼”,正确。错在“彻底”摒弃上,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答案:B2(原创题)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即动员群众剪辫。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这从根本上说明()。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解析:辫子是专制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不好剪反映的是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答案:C3下面两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本题
17、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和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图反映的现象并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图片反映的现象是人们的穿着打扮由传统、保守到开放、潇洒。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答案:C 课时跟踪训练 A组(基础题)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
18、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答案:D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答案:C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
19、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解析:四项中B项是导致中西合璧服装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余三项中A项表述和史实不符,C项是次要原因,D项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答案:B4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解析:军装受“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与审美情趣、生活水平和国际潮流没有关系。答案:A5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
20、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解析:考查对近代风俗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答案:D620世纪30年代,海口老街上已有商店572家,海口人及各地商旅住宿上泰昌隆,吃饭喝茶上王昌行,看电影到五层楼,看病抓药去天元药店,买土产到梁安记,而爱美的女士们爱逛裕大公司等老字号。材料表现的中心问题是()。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C新经济模式的出现 D崇洋媚外现象的出现解析: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材料。B项只说明材料的一部分
21、,C、D两项不能直接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AB组(能力题)7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在打高尔夫,高尔夫运动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运动,旗袍本身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图片信息表明,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习俗并存。答案:C8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
22、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项和C项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答案:B9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有()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着装正逐步融入国际潮流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 BC D解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节假日休息时间的增多,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会风气发生了根
23、本转变”是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一系列移风易俗政策的结果,因而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10“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解析:“送嫁妆”仍说明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项不符题意。答案:A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
24、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25、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第(1)问是关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 (2)问,建立在前一问的基础之上,分析原因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答案:(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
26、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高考真题演练 1(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 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 “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27、故答案D符合题意。答案 D2(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行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 从表2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表2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项题干无从反
28、映。答案 C3(2012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
29、,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答案 D4(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答案 C5(2011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