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那个时代,这
2、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事”“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1字音字形雍(yn)皋陶(Go yo)譬(p)弘毅(hn) 枉(wn)2通假举要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置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知者利
3、仁:“知”通“智”,精明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天下归仁焉:称许,赞许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迅速,敏捷。引申为“聪明、机智”使民如承大祭:承担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惠,救助尧舜其犹病诸:担忧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2)一词多义归事举(3)词类活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后“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正直。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人不仁者远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不可以长处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于
4、、利于尧舜其犹病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4)古今异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4特殊句式(1)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主谓倒装句富哉言乎!(3)宾语前置句何谓也?何如?可谓仁乎?(4)介宾短语后置句舜有天下,选于众(5)被动句不仁者远矣。5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欲,希望。施,施加。(3)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4)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6名言名句(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选文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2句段赏析(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赏析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
6、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赏析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赏析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孔子将“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
7、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3精读深思(1)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
8、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2)在选文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答案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答案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9、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地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1.(论语颜渊)2.(论语颜渊)3.(论语颜渊)4.(论语卫灵公)5.(论语雍也)6.(论语述而)7.(论语泰伯)8.(论语卫灵公)9.(论语里仁)-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