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773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4.1.1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

2、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3.探究拓展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

3、复朗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二、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

4、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

5、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出示投影: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秦军汜南() 函陵()B.共其乏困() 逢孙() 朝济而夕设版焉()C.失其所与() 不知() 若不阙秦()D.夫战,勇气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D此题重点考查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A项“秦军汜南”的“汜”应读作“”,“汜南”是地名,读“”时,应是“汜水”。B项“共其乏困”的“共”通“供”,应读作(),即读作“通”字的读音。C项“

6、失其所与”的“与”在此有结交、亲附之意,“所与”是“结交的”“亲附的”,所以应读作“”。(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明确:秦军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事实多媒体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雍。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记叙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

7、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多媒体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混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

8、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

9、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五、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

10、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

11、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

12、“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这些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再赘述)(再次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听完录音,学生齐读,教师指导。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六、指导学生诵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侯、秦伯围郑”要用中速读,要读出

13、大兵压境的那种压抑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稳重,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晋”“秦”两个词在句中充当主语。两句中的“军”要重读,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后,请一个学生翻译此段)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则道出了什么?请结合所提供的相关史实回答。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道出了晋国攻郑的原因,是本段的关键之处。提问:本段很短,仅25个字,却道出了很多内容,除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一原因外,还有什么?明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在旦夕。郑国的危急形势,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板书: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学生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尝试背诵)七、布置作业1.阅读语文读本中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文“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一段,进一步了解相关史实。2.反复诵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