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697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 2分,共计80 分)1、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A实行财产等级制B废除债务奴隶制C实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四百人会议2、“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扩大了雅典的公

2、民范围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3、“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4、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民主必然

3、导致多数人的暴政5、“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6、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某人挨着他人的土地筑短墙,他不得越界;他如果建围墙,则必须留出空地一尺,如果是建住所,则留出两尺,如果是挖坑道或沟,则留出的尺度应与挖掘的深度同。该规定A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B有助于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C利于调节社会矛盾 D体现了

4、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7、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8、梅因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与古罗马人的这种意识密切相关的是A习惯法的推行 B公民法的推行 C万民法的推行 D陶片放逐法的推行9、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

5、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10、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 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A君权至上的精神B公民主权的精神C自由平等的精神D三权分立的精神11、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6、: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12、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以下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13、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利;全

7、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指挥的怪物。”这里的“怪物”是指A联邦体制的国家 B邦联体制的国家C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14、“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C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15、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

8、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16、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 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17、

9、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A恩格斯坚持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B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进步而发展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18、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了在对法作战中,为防止党争,增强行政效率,曾采纳桑德兰伯爵的建议,专任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已经建立责任内阁制C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D君主立宪制逐

10、渐发展19、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载:“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材料反映出麦迪逊主张在美国实行 A联邦制 分权制衡 B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C邦联制 分权制衡 D内阁制 差额选举制20、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21、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

11、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22、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23、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

12、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5、“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

13、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2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27、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

14、阶级等在内的 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28、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29、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

15、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A B C D30、“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役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31、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

16、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32、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A抗战进行到底 B军队上交国家 C建立联合政府 D推行政治民主33、“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

17、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A开展百团大战 B. 挺进大别山 C组织淮海战役 D发动渡江战役34、“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35、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

18、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36、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A通过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 B通过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C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

19、主义经济37、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38、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

20、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39、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彼得格勒实现了和平解放 B四月提纲主张完全得到验证C起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布尔什维克党精心的组织与准备40、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A完成了民

21、主革命的全部任务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二、材料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41、(14分)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材料二 通

22、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

23、国家政治制度请回答:(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4分)(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5分)(3)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5分)42、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

24、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一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

25、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4分)(2)

26、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3分)(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4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3分)43、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

27、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

28、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2分)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

29、2分,共计80 分)15 AACAB 610 CBBAB 1115 CDBDC 1620 BBDAB 2125 CCDCA 2630 CBBCB 3135 AABBC 3640 CADDD二、材料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3分)41、(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3分)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1分)(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2分)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分)(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

30、和权利。(2分)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1分)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2分)42、(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任答一点得1分)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2分)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任答一点得1分)(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2分)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分)(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2分)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2分)(4)主线:一是从家国

31、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2分)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任答一点得1分)43、(1)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分) 因素:国民大革命(或北伐战争)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1分) (2)形式:武装斗争。(1分) 内容:土地革命。(1分) 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有剥削的人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2分) (3)创新:建立抗日的各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2分) 意义: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4)认识:中共从实际出发调整方针政策;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建设。(2分)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选)答题纸41. (1) (2) (3) 42. (1) (2) (3) (4) 43.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