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69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的表达,更是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2、)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积极推动社会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3、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A.稳定了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3、5、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6、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书于乡市门亭显见处”“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A.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B.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7、西汉初年,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

4、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8、观察下图,这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C.加强君主专制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9、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 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0、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

5、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11、下图反映的选官制度选拔人才主要依据的是( )A.血缘B.军功C.品德D.才能12、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皇权得到不断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13、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

6、.甲乙丙丁14、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15、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16、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

7、言”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A.夏侯端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为后世所修,记载的内容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17、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市场界限分明,规划整齐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邸店广布市内,兼营旅店、货栈A.B.C.D.18、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

8、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19、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A.B.C.D.20、下表是北魏与北齐均田制下对露田的分配情况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北魏北齐男40亩80亩女20亩40亩男奴40亩80亩女奴20亩40

9、亩丁牛30亩(现4牛)60亩备注所受之田率被之,三易之田再倍之无倍田之说A.此时男女的地位平等B.女子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独立性C.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D.此举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势力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在西汉中期,董仲舒何以会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采取了黄老无为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几十年后西汉出现

10、了繁荣景象。但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皇帝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有所发展,因此汉武帝时期黄老的无为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身处逆境的儒学在经历春秋战国、秦朝的坎坷后,不断改变自己,加强自己,这样在入世过程中也就日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摘编自王永祥、霍艳霞董仲舒“独尊儒术”功过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扶苏的担忧。(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代“独尊儒术”能够被提出的原因。22、(10分)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

11、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

12、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摘自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

13、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24、(12分)

14、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发展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九卿职责表格(注: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官署职责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卫尉掌管皇宫守卫廷尉掌管司法刑狱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家亲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粮食、财政及税务少府掌管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材料二 唐六部职能表格官署职责吏部掌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户部掌全国的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礼部掌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武官选授及军事行政刑部掌全国司法工部掌工匠、屯田、山泽等事务(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唐

15、代六部机构中,“吏部”“户部”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3)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指出其反映的时代变化。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

16、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故C项错误。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休,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儒家认为道德更是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可知人的道德对生存的重要性,而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应该生活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故道德对有序社会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儒家没有复古的政治目标,排除A项。先秦儒家希望强化对个人及社会的道德约束,不涉及社会变革,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仅仅是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的表达,更是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可知,其目的不只是完善个人品质,排除D项。3、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白金币的形制可知,其与铜钱的面值比远远超过银

17、与铜的价值比,即白金币铸钱所耗远低于所铸货币的币值,因而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等于变相地获取了额外的货币收入,这就意味着富商豪民的经济利益受损,从而使得这些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遭到削弱,故选C项。白金币的币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容易引发民间私铸,进而造成通货膨胀,无益于金融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铸币权“收归”中央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D项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4、答案:D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

18、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中等。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7、答案:A解析:西汉中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就需要采用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各种社会问题,董仲舒新儒学符合了时代需求,故汉武

19、帝时期“独尊儒术”,A项正确;汉代统治者是从社会实际出发来灵活变动国家政策的,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但这不是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此举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诸侯王的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小,所以并非“厚待”,D项错误。9、答案:A

2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工运河修建水平,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水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21、,故B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图片信息“状元”“榜眼”“探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故D项正确;血缘是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军功是军功爵制的选官标准,故B项错误;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反映的本质是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演变,无从得知中央官员数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秦朝、唐朝在中央

22、官剩上对各职位的大臣都有相应的分工,故C项错误;丞相负责行政,故D项错误。 13、答案:C解析:甲是三国时期,在四个选项中最早。西晋取代曹魏,乙是西晋建立后,灭吴之前,时间上仅晚于甲。南朝四个朝代的顺序是宋、齐、梁、陈,丁早于丙,C项正确。14、答案:B解析: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

23、始皇时期;由题干和图片可知,经文中的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探究。只有第二则史料提到夏候端劝李渊起兵,不能说明此说法最为可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李渊的记载,说明其早有反隋之心,故B项正确;旧唐书作为史书记载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不能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17、答案:D解析:18、答案:B解析: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文化,材料中的唐三彩属于陶器,和瓷器制作无关,故错误;三组文物都涉及胡人和骆驼,骆驼被称为“沙漢之舟”,是“丝绸

24、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和胡人的形象成为唐三彩中的元素,体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故符合题意,选D项。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由材料可知,女子受田数量为男子的一半,A项“地位平等”错误;由材料可知,当时女子独立受田,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在经济领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B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均田制的历史背景是大片土地无主,产生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项错误;豪强大族拥有大批奴隶,而奴隶可占有土地,D项错误。21、答案:(1)担忧:国家初步统一,用严刑酷法会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

25、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儒学在坎坷经历中不断丰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1)担忧:根据“天下初定,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得出国家初步统一,用严刑酷法会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根据“汉武帝时期黄老的无为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得出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根据“儒学在经历春秋战国、秦朝的坎坷后,不断改变自己,加强自己,这样在入世过程中也就日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出儒学在坎坷经历中的不断丰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2、答案:(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郡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26、;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3)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官员由皇帝任免,其中设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负责掌行政、兵事、监察,郡下设县,实行乡里制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体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官员由皇帝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既保留了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

27、度上保障了刘氏王朝建设,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依据所学知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一对矛盾,虽然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23、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8、解析:(1)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据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

29、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据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可以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等方面回答。24、答案:(1)相同之处: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不同之处: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2)原因:吏部与各

30、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3)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答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亦可)。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与唐代的中央机构的比较,以及清代机构变化。(1)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中九卿与六部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中九卿与六部的具体职能,可得出分工明确。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少府掌管皇室生活供应,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警卫,吏部掌管官员任免,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等关键信息,可得出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而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2)根据材料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赏罚等关键信息,可得出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根据材料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等关键信息,可得出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3)根据时间“1901年”等关键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