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12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2.(2013辽宁省沈阳二中月考)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右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3据估计,宋代垦田数为7亿多亩,且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人口的增加均田制的实施租佃关系的盛行曲辕犁的推广ABC D4(2013河南濮阳摸
2、底)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5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6(2013沧州模拟)“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
3、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依赖灌溉 D男耕女织7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A铁器牛耕生产方式 B重农抑商政策C农耕文明影响 D西方文化的传入8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
4、到破坏9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1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11(2013西安调研)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
5、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通俗文化盛行,社会日益开放,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B棉纺织业兴起,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C高产作物大量引进,生活水平提高,改善了妇女的家庭地位D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根本变化12(2013潍坊质量监测)“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BC D二、非选择题13(2013太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6、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工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
7、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1)材料一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史料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3)有人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材料二有渰(云
8、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材料三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国语晋语九(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耕作制度?分析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课时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2B本题考查小农经济。从图中的耕牛、纺车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男耕女织
9、的自然经济,故B项符合题意。3B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提高。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的开垦与人口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则要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引进等角度分析。均田制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了。4B材料艺术化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状况,但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在极低的生活标准下的自给自足,农民非常贫穷,所以本题应选择B项。5A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正确;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
10、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错误。6B西汉农学家赵过总结的代田法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特点。7CD项说法明显错误,A、B项内容从属于农耕文明的内涵,故答案为C。8D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坏。A、C两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项。9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故应该排除A和D,因为是子虚乌有之事故应排除B。10D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行仁义”),当遇到灾荒
11、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11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中“明清之际”“江南”等信息可知,由于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故选B项。12B材料认为拥有钱财和房屋均没有拥有田地安全,无论商人还是官员等都在积蓄资金之后大量购置田地,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综合分析
12、材料一可看出,材料都是围绕着铁农具展开的。第二小问考查学生对史料价值的分析,一般来讲最有价值的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比如出土文物。第(2)问可从精耕细作等方面概括其特点,其影响主要从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状况方面分析。第(3)问是探究性题目,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言之有理。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第一种观点:赞同。中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第二种观点:不
13、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14解析:第(1)问从所给材料分析,体现的是集体简单协作,原因可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第(2)问,材料反映了新的土地使用形式,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第(3)问,这一历史进程是指土地私有制从出现到确立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及有关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方面回答。答案:(1)千耦其耘的集体简单协作的农业耕作制度。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3)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使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表明承认了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确立。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