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55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素养测评(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元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王导的支持。此后,王导位高权重,政令己出,王氏子弟分布内外,声势显赫,时人语之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东晋()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时局混乱导致王权旁落C.世家大族左右政治 D.门阀势力垄断地方政权【解析】选C。司马睿得到王导的支持而称帝,此后“王与马,共天下”,说明当时的世家大族左右政治,C正确;“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反映的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王权旁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题干未涉及门阀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排除D。2.(2

2、021天津高一检测)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D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3.(2021潍坊高一检测)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

3、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解析】选D。北魏统治者将自己的血统与华夏族始祖黄帝挂钩,并且部分帝王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种行为意味着鲜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正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而非鲜卑族的始祖,因此材料中的祭祀行为不能作为宗法观念的体现,排除A;家国同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鲜卑族认祖归宗至黄帝与国家统一趋势无关,排除C。4.(2021沈阳高一检测)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两幅

4、图共同反映的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B.政权并立C.民族交融D.江南开发【解析】选C。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鲜卑人的服装明显汉化,胡床也是少数民族的产物被汉族士大夫使用,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趋势,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5.(2021泰安高一检测)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解析】选C。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是:“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5、。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巡游)的事情,(杨广的)功绩和禹大概也差不多了。”大运河最主要的影响是在“至今千里赖通波”,促进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故选C;A、B、D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6.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A. B. C. D.【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正确;借鉴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的经验,唐太宗时期知人善任

6、,虚怀纳谏,正确;武则天首创殿试,完善科举,错误;大兴文治,改革兵制是唐玄宗的措施,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7.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解析】选C。根据材料“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等信息可知,在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有频繁的交流和交融,故C正确;材料“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不代表唐朝

7、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没有体现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没有体现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故D错误。8.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成功的人出身分别是士族、平民和其他,这说明官吏来源并非单纯是世家大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官依据是

8、考试成绩,扩大了政府官员来源,D符合题意。9.(2021泰安高一检测)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解析】选B。据材料关键信息“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正确。10.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税

9、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11.(2020海口高一检测)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

10、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解析】选C。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

11、护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通【解析】选B。农业生产的发达与唐朝出现世界各国的蔬菜品种无关,故排除A;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交往范围广泛,在交往过程中,外国传入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因此出现了“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故B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代,故排除C、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21上海高一检测)(24分)诗中见史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节选)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

12、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8分)(2)杜甫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10分)(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哪些途径或方法?(6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二“烽火连三月”的信息可知是安史之乱。第(2)题,依据所学可知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因此作为研究历史的价值要慎重使用。第(3)题,结合所学第二手史料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使用可知答案。答案:(1)材料一:开元盛世,材料二:安史之乱。(

13、2)杜甫的诗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3)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14.(2021潍坊高一检测)(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

14、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解析】根据材料“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并结合材料时间“公元781年回国前”可知,这一时期唐朝实行两税法,因此税收增加,故遣唐使布势清直的汇报围绕的是两税法,因此可以提出提纲标题: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提纲内容围绕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实行的效果进行阐述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即可。答案: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