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提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观目的是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巩固隋朝统治。但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2.贞观年间,唐朝社会经济达到高度繁荣。()提示:贞观年间,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但此时唐朝社会经济远未达到高度繁荣的程度。3.武则天以周代唐,阻碍了唐朝的发展。()提示:武则天虽然以周代唐,但是在她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五代十国分裂的根源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5.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指位于南方的十个割据政权。()提示:十国并不是都位于南方,还包括在山西建立的北汉。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隋朝兴亡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解析】选C。据材料“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文帝,他代周建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并实行改革,创下“开皇之治”的盛世,故选C。
3、2.(2021北京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D.大运河【解析】选D。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文化交融,特别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融合;方便了南粮北运。因此,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故答案为D。题组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唐太宗曾对朝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该治国理念的
4、是()A.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D.恢复科举,延揽汉族【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等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对人民剥削过重会导致国家覆灭,最能体现该治国理念的举措是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故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不是对人才的渴望,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推崇儒家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4.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它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出现在()A.魏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D.唐朝【解析】选D。曲辕犁出现在唐代,D正确;A、B、C不是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排除。5.
5、(2021上海高一检测)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一思想的是()A.虚心纳谏B.善于用人C.唐蕃联姻D.完善科举【解析】选C。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深化点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的共同点: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题组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6.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人口有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
6、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 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解析】选C。导致天宝十三年(754年)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拓展延伸】唐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1)镇守西北的精兵内调。(2)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帮助。(3)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2021滨州高一检测)“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7、(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 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解析】选B。材料是唐朝末期的社会现状,反映了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不听中央节制,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非是君权与相权、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由此可知,B正确,排除A、C;材料反映的内容不涉及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四隋唐盛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引自贞观政要材料二
8、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元年(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万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摘自隋唐五代史纲材料三(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新唐书(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谁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局面的共同点。(6分)(3)请回答这些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处于什么时期?(2分)
9、【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太宗”“贞观政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的局面。根据材料二中“武周时期”可知这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时”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开元盛世的局面。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及唐玄宗统治前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较为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疆域空前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等。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开放的时期。答案:(1)材料一:唐太宗;材料二:武则天;材料三:唐玄宗。(2)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我国封建社会处
10、于繁荣时期。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2021泰安高一检测)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 B. C. D.【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符合题意。由此可知,正确,A符合题
11、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不是共同点,因此B、C、D错误。2.(2021日照高一检测)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解析】选D。长城和大运河均修建于长期分裂之后重新统一的朝代,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防止了外族入侵,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各地区联系在一起,都有利于巩固统一,故选D。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
12、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但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经济繁荣,开通大运河,故选B。4.(2021北京高一检测)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一事,文献中有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旧唐书高祖本纪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刘劝李举义兵旧唐书卷六十三李渊与宇文士及“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李渊听后“深然其言”A.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
13、步考证D.旧唐书作者与李渊不是同一时代,所记载内容绝对不可信【解析】选C。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晋阳令刘文静劝说李世民起兵反隋,旧唐书卷六十三旧唐书夏侯端传记载李渊密谋起兵反隋,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A、B说法都不能体现其真实性,故C正确,A、B错误;D表述太绝对,错误。5.(2021滨州高一检测)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民
14、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解析】选B。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某同学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该同学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解析】选D。武则天当权时期,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D正确。7.(2021北京高一检测)古
15、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团花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C.新罗使者来唐朝觐见 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解析】选A。根据“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故A正确;图片与突厥、新罗无关,排除B、C;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符合题意,排除D。8.(2021大连高一检测)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对
16、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A. B. C. D.【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婚、册封、设立管辖机构均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故正确,B符合题意,D排除;不属于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A、C排除。9.(2021潍坊高一检测)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解析】选D。唐太宗并未奉行对少数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而是认为夷狄与汉族没有本
17、质上的差别,不需要猜忌,追求各民族四海一家,说明唐太宗奉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民族大一统意识,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古代民族关系不属于外交领域内容,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0.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正确。11.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
18、而衰的转折点是()A.农民起义B.武则天当政C.唐玄宗即位D.安史之乱【解析】选D。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深化点拨】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等。12.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D.宦官专权的形势【解析】选B。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
19、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B符合题意;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到浩劫,A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D错误。【深化点拨】藩镇割据对唐朝历史发展的影响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唐朝国力和中央集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3.(2021滨州高一检测)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政权名称存亡时间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 923-
20、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947-950年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并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解析】选C。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开国君主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说明五代时期政权实际上都是地方藩镇割据规模的扩大,故选C;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是交替出现,而非并立的,排除A;五代政权建立者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和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君主身份和王朝兴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宗自即位之
21、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摘编自贞观政要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拟出论题,再结合所学围绕论题展开论述。根据“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
22、然,不有疑阻”可知“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多方努力的结果。结合唐太宗的各项统治措施展开论述即可。从其他角度提出论题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示例:论题:多方努力促成唐太宗统治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封建盛世局面。阐述:面对唐初的灾荒,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百姓对政府有信心,流亡在外的农民回乡努力发展生产,安分守己,促进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上下一体,同心同德,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注意严明吏治,惩治贪赃枉法者,重用异己,促进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于是,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犯罪率低,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经济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
23、总之,唐太宗“存百姓”的为君之道促成贞观年间君臣治国方略的成熟,最终迎来治世局面。(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1.(3分)(学术情境)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历史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A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
24、B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2.(12分)(开放式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北方3 736 652866 88776.8南方3 117 6241 506 54851.68总计6 854 2762 373 43565.37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天宝元年至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北方幅度高于南方,可从战乱及
25、藩镇割据对政局的影响,土地兼并及北方人口南迁等角度分析其因素,并从推动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及增强南方的社会影响力方面阐述其影响即可。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微点拨(1)素养考查:体现历史解释,对隋炀帝的评论理解(2)关键信息:“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说明隋炀帝的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的不满与反抗。微点拨提取信息、阐释现象类试题(1)选材特点:多运用历史地图、漫画、表格、结构图等多元化的材料,进行史料实证。(2)设问方式:多为“提取信息”(单个或多个)或对比“变化”,进行阐释或说明。(3)解题思路:“提取信息”需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比较”需思考多个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比较点,加以比较分析,或理出因果关系,或者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归纳个性或共性。“说明”或“阐释”用简明的文字,把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即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