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07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 分 2021年5月10日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在大会诸侯讨伐商纣时,誓师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由此可见,当时的“天命说”A是巩固统治的利器 B是商朝灭亡主因C推动君主施行仁政 D被人们广泛接受2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 B促使民

2、族成分趋于单一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3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A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 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4春秋末年鲁国的叔孙穆子出使晋国,晋悼公设宴。先命乐工演奏天子赏赐诸侯的肆夏之乐,叔孙穆子认为不合礼制不敢接受,又让乐工歌诵诸侯相见才用的文王三章,穆子仍然不肯接受,直到伶人歌诵用来宴群臣嘉宾的鹿鸣,他才接受。这一史事反映出当时A恢复周代礼乐制度刻不容

3、缓 B诸侯严格遵守宗法血缘制度C人民思想愚昧缺乏礼制观念 D诸侯僭礼越规挑战礼乐制度5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封君制。战国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封君,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申君等,都有较大面积的封地,但在其封地内,只有衣食租税之权,而非有土有民。这反映了A封建宗法观念不断增强 B国家形态处于转型时期C各国变法下的自我调节 D布衣卿相时代逐渐到来6春秋时期,郑庄公曾滞留卫国三年,国内由卿大夫协商理政,郑国安稳不乱;季孙氏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政治,昭公至死未能回国,鲁国政局依然稳定。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集权受到削弱 B卿大夫普遍把持朝政C分封制度已然崩溃 D政治运作受制度约束7秦朝郡守在治理

4、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 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10

5、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11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 B统治者 “封建化 ”的结果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

6、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12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13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后来皇帝常服“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这一变化反映出A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服色制度体系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14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

7、,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A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C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15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这一制度A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 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C削弱了三省宰相职权 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16下表反映了唐玄完开元年间的官员考核制度(流外官是指唐时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据此可知,该制度唐代流外官的四等考第等第资格1、上清谨勤公,勘当明审2、中居官不怠,执事无私3、下不勤其职,数有衍犯4、下下背公向私,贪浊有状A由专门考

8、核机构负责执行 B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客观C注重官员实际工作表现 D具有浓厚的道德判断色彩17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 D经济文化长期繁荣18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在实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19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

9、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这反映了北宋A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积贫积弱严重导致教化权力下移C社会不同阶层联系加强 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吸引民间办学20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职权的这种变化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21明

10、代,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自宫中下发的旨意,称为“中旨”。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曾“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打击朝中文官。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A内阁权力的衰落 B宦官权力的膨胀C皇权专制的强化 D监察系统的失职22明代内阁公文往来,嘉靖隆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犹自称翰林院,内阁中的文渊阁印“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明末万历朝修会典时,仍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这表明明代内阁A成员皆为翰林学士 B行政效率受到制约C并非法定中枢机构 D参政权力明显萎缩23下面图示反映了清朝权力中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皇帝逐渐倾向于任人唯亲 B君主专制

11、不断得到强化C清王朝议政范围逐渐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24对于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有学者评价说:此机构使皇帝与中央和地方之间开辟了一条不经内阁的联系通道,它办事迅速,执掌广泛,对保证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机构A有权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B掌握着草拟诏令、举荐官员的大权C为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而设立 D明显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25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一制度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

12、行使主权的体现 B解决了西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C确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无上的地位 D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261942年春,陕甘宁边区蒙古文化促进会编印延安各界纪念成吉思汗专刊,分赠延安蒙古同胞和各个机关。毛泽东、朱德分别为专刊题写了“团结抗战”“中华民族英雄”的题词。5月5日举行祭礼,百余蒙古同胞及各机关学校的代表均默立堂前致祭。边区政府的上述活动A重在弘扬民族团结抗战的立场 B促使国民党承认中共的合法性C粉碎了列强 “以华制华 ”的阴谋 D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主政权27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会议代表的高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

13、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首要任务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28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

14、关系建立29公元前463年,雅典民主派领袖厄菲阿尔特和保守派领袖客蒙围绕削减还是扩大行政长官职权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前者利用客蒙的一次外交失误,提议对其进行陶片放逐表决,结果客蒙遭到流放。这表明A民主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无法调和 B古希腊民主制度缺乏公正性C直接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30英国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国王与托利党、辉格党达成协议,规定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此项规定A取消了君主的外交权力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31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

15、识形态,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辩证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权政权的历史任务。由此可见,这一著作A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提出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的原理C指导了法国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 D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321947年到1954年的七年内,“欧洲复兴计划”给16个加入计划的国家提供120亿美元的金援。其中,西德居民每人分得29美元;意大利每人33美元;法国每人72美元;英国每人77美元;奥地利每人104美元。在美国的要求下,这些援助款项均由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统筹分配,集中用于欧洲发展。这一措施A助长了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B

16、导致欧洲经济成为美国经济附庸C加剧了东西欧之间政治对立 D促进了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

17、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

18、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12分)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试从

19、上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前期统治者不断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对外关系上,唐政府实行友好开放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鼓励对外交往。唐政府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不少地方设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中外贸易广泛展开,唐都长安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周边邻国纷纷遣使建交和

20、进行正常的商业贸易。当时与唐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有七十多个。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唐政府命令保护,绝不盲目排斥。由于唐朝前期推行了对外友好的而不是封闭的政策,使当时出现了“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盛况。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摘编自许敏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影响。(9分)3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在巴黎,顾维钧做了一番英勇的努

21、力,想把协议改得有利于中方,但是没能成功。北京政府拿不定主意,所以没有发出指令。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也包围了鲁特西亚酒店,不让任何代表出来。中国最后在1919年9月与德国议和。从其他方面来看,日本还要为山东问题上的胜利付出更大代价。此外,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了损害。英国开始认真考虑英日海军同盟的未来。日本是“黄种人中的普鲁士”这一提法在西方人的心里扎下了根。日本政府以前从来遭受过这么强烈的反对。它开始考虑应该遵守自己在巴黎做出的承诺,把山东租界还给中国。最后,在华盛顿的海军裁军大会上,在英美担任调停的情况下,中国同意了一份解决方案。按照该方案,中国收回了山东的全部主权。1922年时,日本在华

22、盛顿还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份条约,保证中国主权与领土独立。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大陆,山东连同从北到南的所有沿海省份都落入了日本的控制之中,这份保证变成了一张废纸。摘编自【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等著大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收回山东的原因。(9分)3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姜尚基于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在尊尚周礼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主张国家治理“与时变,与俗化”。他既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

23、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做好表率作用,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他还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利用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的地理便利,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与列国通商,所产衣履冠带供应天下,鱼盐运销海内。史记管晏列传评价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据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7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ADBDBADC题号111213141

24、51617181920答案AABAACCCD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BDAAABCC题号3132答案BD非选择题33【答案】(1)特点: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点2分,共8分)因素: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自然地理条件;小农经济。(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2)不同之处: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宗教色彩浓厚;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风。(一点2分,共8分)历史魅力:彰显国家的规模与精神;反映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兴盛;民族交融的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任答两点,共4分)34【答案】

25、示例: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2分)主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分)补充关键词:行省制。(1分)阐释: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2分)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2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演变,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和国家统一。(2分)35【答案】(1)特点:涉及多个领域;设立专门机构;重视兼收并蓄;交流范围广。(6分,任答3点)(2)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唐朝工商业的发展;提升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带动了周边国家社会发展。(9分,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

26、情给分)36【答案】(1)由来:一战期间,日本借机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战后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日等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分)(2)原因: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美英等国与日本在华利益发生矛盾;日本被迫遵守在巴黎做出的承诺;外交人员的不懈努力。(9分)37【答案】(1)主张:顺时应世(应时因俗而变);礼法并用;尊法守法;富民为先;“四民”并重;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原因:春秋诸侯争霸;齐国的文化传统;齐国商业活跃与兼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士”阶层的崛起与齐国思想文化活跃;管仲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