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成长历程 模块二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线索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线索2 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3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线
2、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在实行初期,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栏 目 导 航 02 时空观念知识串讲 03 素养探究考能提升 04 课堂演练素养应用 01 考情透视统领考向01 考情透视统领考向最新考纲5年考题命题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8全国卷41(1)中国古代大豆种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017全国卷26唐中期喝茶习俗在北方流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7全国卷25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2017全国卷26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自耕农经济2016全国卷25汉代画像砖中农事图汉代庄园经济2016全国卷26宋代主户和客户的比例宋代土地政策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小农经济2015全国卷27河南、江苏状元人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5全国卷26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农业技术进步1从考查的知识上看,复习本讲应掌握的重要内容是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重心南移;从拓展补遗的角度看,应补充的知识有:租佃关系、田庄经济,新教材连线: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考查学科素养看,如通过考查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体现史料
4、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立意;通过考查古代农业的发达,体现家国情怀的素养立意;通过考查生产力进步影响土地制度变革,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南方思想文化发展,体现唯物史观的素养立意等。2预测2020年高考,仍会重点关注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重心南移四大方面的内容。另外,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历史悠久,农耕经济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一、生产模式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_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_和石锄、石犁。02 时空
5、观念知识串讲青铜 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_出现并推广。两汉:西汉赵过发明_,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_,安装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的_。(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牛耕耦犁曲辕犁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_,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_,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
6、出现_。稻麦轮作都江堰筒车风力水车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_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_确立。(2)主要特点生产方式:以_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_,自给自足。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地位影响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及灾荒瘟疫,小农经济经常破产。国家封建土地私有制家庭交纳赋税三、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公有制到私有制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井田制(1)土地
7、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_制度,国王层层分封土地。(2)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种,遭受残酷剥削与奴役。国有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_的合法性。(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问题(1)出现原因:_是土地兼并的根源。(2)危害: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危及封建统治。(3)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_;明朝丈量全国
8、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土地私有法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思维导图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易错易混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包括小农经济和田庄经济等;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男耕女织。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等。图解历史1租佃关系(1)过程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
9、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2)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2田庄经济(1)形成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批
10、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士家大族,成为依附民。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2)特点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3)影响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3新教材连线: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
1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03 素养探究考能提升例1(2017全国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探究1 汉初农耕经济发展核心素养本题立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来考查汉代经济发展。从“时空观念”角度来看:西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
12、既受到国家“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又得益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这与必修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必修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必修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相联系;从“史料实证”角度来看:一是中国古代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过根本改变,从题干信息是不能得出A与B的结论的;二是要辩证的看待史记记叙,作为文献史料,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本题材料信息对西汉社会有过分赞誉之嫌解题障碍(1)“重本抑末”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推行的政策(2)对古代各时期政治特征把握不准确,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是东汉的特征,“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是在东汉末年解析 C对:从材料中的信息可
13、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B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D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答案 C史论链接汉武帝发展大一统事业的措施1政治:在中央,建立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在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十三州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2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
14、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4军事:对西北边境的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保障了边疆稳定与发展。训练1(2019“千校联盟”联考)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解析 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
15、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D 训练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C 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
16、,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解析 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无关,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汉元帝“勿租赋”,推行轻徭薄赋,与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例2(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
17、,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探究2 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核心素养本题立足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来考查唐代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北朝时,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饮茶成为时尚。根本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在全国影响力增强,其风俗习惯也影响到其他地区。这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来看:题干材料描述唐中期的历史现象,合理的解释就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解题障碍(1)
1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三个关键时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会用这一原理来分析、解释历史现象解析 C对: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A错: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B错: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D错: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答案 C史论链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9、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特征南移的表现魏晋以前: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20、隋唐五代: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两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影响(1)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推动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3)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4)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使我国各民
21、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如饮食、语言、信仰等。训练3(2019江苏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 材料体现不了“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江东到岭南体现交流,故B项正确,不符合
22、题意;各种农具体现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体现初步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 训练4(2019湖南长沙月考)“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C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B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题目中未
23、涉及教育事业的比较,排除C项;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史料一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史料二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史料汇编探究3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探究问题(1)根据史料
24、一归纳中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提示:技术进步:土地合理使用和改良、牛耕、土壤保墒、禾苗管理。现象: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提示:原因:古代经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进步,包括土地管理、铁犁牛耕、禾苗管理等。说明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2)史料二强调了中国古代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局限性,读此史料获取信息的步骤:步骤1分层次史料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分成两个层次,
25、分别说明家庭是古代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和其封闭性步骤2获信息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步骤3得结论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组织农业生产,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史论链接小农经济1含义: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最本质特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2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
26、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小农经济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经济上自耕农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勉强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
27、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3)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稳定和延续。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小农经济制约了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04 课堂演练素养应用 知能强化练(十八)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