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2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和世界的影响。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3)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登基。误区警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
2、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2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太子谋士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深化理解“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
3、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深化认知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
4、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
5、程。知识点拨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度和宽容。五、晚年的反省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大过小”。知识点拨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主题一“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史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
6、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唐太宗语(贞观之治)史料三(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范祖禹唐鉴史料四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2)据史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及其理由。(3)史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结合史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4)据史料四,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表明唐太宗具有怎样的素质?答案(1) “为君之道”
7、: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2)标准:德才并重。理由:有才无德的官员必然殃民。(3)有道理。唐太宗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4)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史论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角度表现前提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法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经济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化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外交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主题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
8、用【史料探究】史料一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言论节选史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出现社会安定、
9、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3)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4)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史论总结】唐太宗的历史贡献(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
10、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文德治国,完善科举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 BC D答案A解析“崇尚佛教,敕封活佛”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排除含的选项。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谏官完善内阁制以御史治吏慎用刑法A BC D答案C解析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11、以制度约束官吏,故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含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答案B解析据
12、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5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答案B解析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6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
13、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贞观21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
14、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纳;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中概括。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15、朕独爱之如一”三句话中归纳其成功的做法;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概括其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基础巩固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C解析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2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实行宽刑薄税的政策,爱惜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目的。唐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16、A注重用人,善于纳谏B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时间C轻徭薄赋,注重生产D“存百姓”,变革赋税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朝初期实行纳绢代役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生产时间。3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景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B解析解题需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
17、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景仰。A、C、D三项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故选B项。4中国通史记载:“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据此可见唐太宗()A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B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C处理民族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D为统一多民族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唐太宗处理和突厥的关系是通过战争平定,然后设立机构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缓和与少数民族的关系。5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
18、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这句话指的是()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唐朝”、“陇西”、“和亲”、“一半胡风似汉家”,再联系教材所学的唐蕃和亲的史实,就可排除A、C、D三项,肯定B项。6右图所示石碑文字讲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古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华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得到太宗许可的故事,并记载了大量儒释道经典和波斯教典故。这一石碑的留存,证明了唐太宗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C民族团结政策 D仁义为本原则答案B
19、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讲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情况,这得益于唐朝对外开放政策。A项属于经济措施,C项属于民族政策,D项属于政治措施。故选B项。能力提升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8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
20、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
21、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笼山络野”,耗费以亿计。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奴役百姓、贪图享受。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解析第(1
22、)问,从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等关键词概括其治国思想;从隋亡的历史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唐太宗个人品质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2)问,从“虽露居亦无伤也”到“耗费以亿计”修筑玉华宫反映了唐太宗的变化;评论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评价。【学思之窗】(教材第9页)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拔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诸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
23、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白,要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任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醒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资料回放】(教材第12页)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提示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
24、生而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也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2页)一、本课测评1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提示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
25、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唐朝的文化对朝鲜、日本有什么影响?这与唐太宗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关系?提示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其僧
26、人、学者慕名而来,接受盛唐文化的熏陶。在朝鲜半岛,中国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得到广泛传播;而日本遣唐使、僧人对唐文化的研究促成其国内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巨大影响恰恰说明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是积极开放、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这非常有利于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二、学习延伸1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提示(1)隋亡的教训远去,魏征的去世等。(2)不能。(3)应从皇权独尊、束缚力小等角度思考。2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提示回答本题,可赞同任何一种观点。同意第一种观点:把突厥族驱赶回故土,可以缓解突厥对唐朝边境的威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意第二种观点:对突厥族实行羁縻政策,对他们进行教化,施恩威于他们的首领和百姓,这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突厥对边疆地区的威胁,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