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流域的综合开发【学习目标】以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流域的综合开发1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开发和管理。2流域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同时恢复和治理流域的生态环境。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1)防洪: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2)航运:河流水位保持平稳,与五大湖相通,通航效益显著。(3)发电:水电、火电、核电全国最大电力供应基地。形成一条“工业走廊”。(4)旅游:水
2、库修建,环境改善,建立公园、风景区等。(5)提高水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6)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7)效益: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流域的综合开发1决定河流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A流域的人文背景 B流域的人口密度C流域的植被状况 D流域的自然背景答案D解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是整个流域开发的基础条件,所以它决定了
3、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完成24题。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A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使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B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变化更大CTVA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提高水质D水库修建和流域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答案D解析TVA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对田纳西河实现了统一的开发和管理。A项中防洪标准应为百年一遇;B项中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通航条件改善;C项,TVA采取许多有效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3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
4、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A B C D答案A解析在田纳西河流域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不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而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4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调节能源的余缺。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56题。5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6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
5、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答案5.D6.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各类产业围绕梯级开发而发展;而“工业走廊”得益于水电的开发。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分析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总体思路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回答问题。(1)TVA将河流的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_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_进行恢复和治理。(2)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_、_、_、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3)简述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综合效益。答案(1)梯级开发 资源条件 生
6、态环境 (2)防洪 航运 发电 (3)航运: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目前该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防洪: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每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约达2亿美元。水力发电:TVA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建成水电站30座,并充分利用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火电站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提高水质:TVA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土地利用和旅游:
7、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作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TVA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方法技巧一、选择题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回答12题。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A泥
8、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2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答案1.A2.C解析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到了下游,水流平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与降水量、坡度、地表植被状况等有关,长江中上游地区雨季集中在六、七月份,因而,此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3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阻减缓水流速度,造成水质下降及三角洲面积减小引发地震等灾害A B C D答案B解析库区周围云
9、量增多属于有利影响。4大型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可能有()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总径流量B显著加快河流的下泄速度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答案D解析大型水电工程不会改变年总径流量,但可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减慢河流下泄速度;由于拦蓄水流,会升高库区地下水位。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9年6月1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实施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八次调水冲沙。7月3日调水调沙任务结束。
10、据此回答56题。5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A B C D答案C解析从题中的描述可知,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多地考虑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6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答案B解析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冲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水库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美国田纳河流域开发经验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借鉴意
11、义。据此完成78题。7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是()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长江径流量大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大A B C D答案D解析长江三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量大、落差大。8长江和田纳西河的共同点为()A河流补给都以大气降水为主,且水汽均来自太平洋B水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C流域内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都实现了梯级开发,实现了对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答案C解析田纳西河大气降水补给来自大西洋。长江的水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实现梯级开发及流域的统一开发与管理。二、综合题9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2、一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下图为“该流域协调系统图及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二长江某年份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4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流域内的行政区圩垸(个)1411431 359332淹没土地(平方千米)7502501 180210受灾人口(万人)45.136.6135.314.6(1)结合材料一,分析田纳西河流域
13、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及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流域内地势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2)小流量高水位的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围湖造田、不合理建筑,使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3)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