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常
2、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中记载,上海王、朱两氏于1905年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得以通过。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B宗法制度决定中国历史进程C政治变革推动宗族近代化D宗族组织具有了民主化色彩2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3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
3、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A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B印证了临时政府注重对交通文明的培养C因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D说明当时民众普遍不接纳新式交通工具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5下图是1895-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
4、。由此可知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快速发展B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D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展6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7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
5、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D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8下表反映了著名学者昊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此表可以证明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成都的城市化水平比北京低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D当时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9如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创作于1931年的漫画废历新年的学生。作者旨在说明近代中国A服饰变迁中的中西合璧B教育改革
6、中的责任归属C习俗变迁中的社会纠结D物质生活的近代化进程10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C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D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11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兴盛,而民办报纸更是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上海和日本东京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留学教育有力推动
7、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中国新闻媒体获得了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12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Il所。私立女校的增加A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B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C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根本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13据布里滕统计,1895年我国报刊共有15家;18951898年间,数目增加到60家;1913年有487家;五四运动时期数量更为激增,当
8、时中国年鉴的估计是840家,申报认为有1134家。材料反映出A辛亥革命后掀起思想解放风B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创办C五四运动广泛传播民主科学D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14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15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合组一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这一规定旨在A强化对思想的引导B促进电影产业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1618
9、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并仍在迅猛增长,预计2018年将达到2.35亿。材料表明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17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所耳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18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
10、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人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D逐渐垄断中国电讯市场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A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D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20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
11、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A男尊女卑观念顽固坚持B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C天朝上国思想继续发展D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21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材料所述现象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C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D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22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
12、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23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中现象表明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24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
13、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B社会变迁影响服饰变化C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间广告发展状况20世纪初上海闵泰广告社为英美烟草公司制作五彩石印招贴,此时的广告以极简单的文字广告较多。1930年前后上海法兴、交通等广告公司把制造路牌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联合广告公司与荣昌祥广告社联合投资并组建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路牌广告最多。广告内容包括老刀牌香烟、消治龙药膏、双钱牌胶鞋、艾罗补脑汁、电影广告等。1955年上海市广告商业
14、同业公会在中苏友好大厦承接了苏联展览会、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等会场布置及绘画任务。“文革”期间广告路牌全部变成政治标语牌和毛主席语录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路牌广告恢复和发展起来。1989年,上海主要公交线路车站有站牌广告400多块。至1995年,市区内约有大小广告路牌近5000块。据卢迪、贺然中国近代路牌广告的历史整理表为近现代中国某些时期上海路牌广告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840年以前,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以中国人为对象创办的中文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
15、“说”“谈”而不使用“报”,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六合纵谈等,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以鼓吹中外通商、中外友好,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为主,一些报刊还介绍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炫耀西方文明。 摘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材料二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开始了中国人自办期刊的浪潮。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创刊中外纪闻,介绍“强学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进入20世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出现了江苏浙江潮多种刊物。晚清末年又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期刊,如1907年创立的四川教育官
16、报。1908年创办的浙江教育官报。同时期的小说期刊也发展迅速,具有权威性的期刊有新小说月月小说等。摘编自梁宏伟中国近代文化的丰硕果实材料三 近代报业的发展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报刊,也有倒行逆施有悖新闻发布原则的报刊,既是言论表达的阵地,又是反映近代化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平台。总之,近代报刊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张敬近代化图景中的宁波报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文报刊呈现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文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分)(3)报
17、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报刊的时代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不同于先前院落组成为主的建筑物,规模更加宏伟。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华北地区,住宅封闭紧锢,江南一带,敞开外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由于佛教的传入,此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宋代坊和市的区别逐渐消失,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明清紫禁城是遵循传统礼法制度仿照中都和南京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
18、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1)根据材
19、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由“从事家族立宪”“并经会员大会讨论得以通过”能够得出宗族管理体现出“民主性”,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社会生活相对于材料范围太广;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2【解析】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
20、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答案】C3【解析】“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这件事情及背后人们对此的矛盾心态是所有更新换代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反映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阵痛的典型表现,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处置文令的具体内容,故无法确知其交通文明培养的注重,排除B;“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这件事情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经常以牺牲部分劳动者的眼前利益为代价,而不是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排除C;从人们的复杂心态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新事物的出现也是抱有极大同情的,排除D。【答案】A4【解析
21、】依据材料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以看出,教会大学为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故答案为A项。B项,“彻底改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大学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局是否稳定,排除。【答案】A5【解析】1895-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看出,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和清政府贷款修筑的铁路占很大比例,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只占较小比例,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展,故D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涉及
22、铁路修筑,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不能体现铁路建设发展状况是否迅速,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铁路的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C。【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可以看出,这些守则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故答案为C项。A项,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的说法扩大了“乘车守则”的作用,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乘车守则”是单纯要求租界内的中国人,所有乘车人不论国别都应该遵守,排除;D项,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的表述与材料中“乘车守则”的具体要求无关,排除。【答案】C7【解
23、析】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奏折内容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
24、必至”可以得出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8【解析】据材料中北京在“书籍教育”和“娱乐享受”方面高于成都,这是城市化水平高的表现,A正确;通过材料不能看出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B错误;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这是现象,无需证明,因此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D错误。【答案】A9【解析】漫画的“镜头”里,一个学生被“家庭”和“学校”拉扯,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而“家庭”与“学校”的形象,也显出了民国时期两个完全不同的穿着,传统服饰与洋装。而我们熟悉的春节,在这里被称作“废历新年”,体现出要和以往的王朝彻底划清界限,要和国际世界接轨,说明近代
25、中国习俗变迁中的社会纠结,故C正确;材料主要反映民国改用公历的纠结,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漫画主要反映民国改用公历的纠结,并非教育改革问题,排除B;漫画主要反映民国改用公历的纠结,属于社会习俗近代化,不属于物质生活近代化,排除D。【答案】C10【解析】孙中山和袁世凯为主动行为,而黎元洪为被动行为,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的潮流,排除B;从三人的剪辫行为可以看出,辫子在当时已经与封建制度挂钩,材料中三人剪辫皆在强调与封建制度划清界限,故C项正确;仅依靠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排除D。【答案】C11【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没有发生
26、根本性变化,故A 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于上海和东京,正好印证了留学教育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中“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近代列强在上海创办私立女校,以后不断增加,这些私立女校显然说明上海地区女性地位提高,正确;中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私立女性增加并不是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错误;私立女性增加是对原有教育结构改变,不可能根本瓦解原有教育结构,D错误。【答案】C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19世纪末的时候,报刊的数量很少,即使有增长的趋势也十分缓慢,
27、但在辛亥革命后,报刊数量增长迅速,可见辛亥革命后我国民众阅读报刊的人数大增,说明出现思想解放的潮流,故A正确;如果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创办,那么也不会出现18951898年间报刊数量的增长,故B错误;C项未体现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的变化,故C错误;报刊业的繁荣与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答案】A14【解析】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C15【
28、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时间可知,1937 年正值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 年中日战端既起,电影界人士不无骚动,材料中的国民政府的规定旨在强化对思想的引导,使电影为抗战服务,A项正确;促进电影产业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同材料规定无关,排除C;材料是国民党的措施,同巩固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故选A。【答案】A1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868年中国首次出现自行车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再到近代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
29、A选项错误,自行车变迁与科学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传递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自行车使用情况的发展变迁,与技术革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答案】C17【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答案】C18【解析】从
30、材料中的“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人二百数十万元”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电报业在与列强的商战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且“获得优势”不能反映,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C19【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大量外来词通过报刊杂志而得以广泛传播,说明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故C项正确;并非所有报刊杂志对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都有利,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科学著作并不都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显然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传播西学在当时只是报刊杂志的一个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C20【解析】从材料中的刊登征婚广告以及也有“女择男
31、的权利”,说明人们的婚恋观逐渐趋向近代化,传统婚姻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故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男女婚恋观的差异,排除A项;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不是天朝上国思想,故项错误。【答案】D21【解析】戏曲抄本是民间传播儒家思想途径之一,20世纪后由于民主思想传播导致“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这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正确;文学改良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出现,故B项错误;民众思想变化不是推崇西学导致,故C项错误;抄本的减少显然与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22【解析】根据题干“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
32、占调查总数的23%”可知一部分人爱吃西餐,说明人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西餐开始传入内地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此时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主要是服饰礼仪的变化,不涉及材料中饮食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部分市民和知识分子爱吃西餐的现象,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盛行,排除C。 【答案】D23【解析】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情况下产生,说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C项正确;外国侵略同时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中国近代交通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被外国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原因,不是发展的快慢,故D项错误。【答案】C
33、24【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女性服装面料以传统的棉纱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化工面料,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女性审美情趣变化的表现,A错误;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信息,不能反映出后一部分的信息,B错误;女性服饰的变化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错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人造衣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D正确。【答案】D第II卷25(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上海路牌广告的设置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等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现代中国历史从“20世纪初,服务于欧美国家的上海广告日渐增多、抗日
34、战争胜利后,反映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路牌广告较多、1955年,上海广告商承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体现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立场、文革时期的广告牌带有左倾错误指导下的浓厚政治色彩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告牌种类增多”等角度归纳论证,并说明结论即可。【答案】示例:论题:上海路牌广告的设置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阐述:20世纪初,服务于欧美国家的上海广告日渐增多,体现了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和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抗日战争胜利后,反映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路牌广告较多,体现抗战胜利后广告服务于市民生活的时代特征;1955年,上海广告商承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体现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立场;“文革”时
35、期的广告路牌带有“左”倾错误指导下的浓厚政治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告路牌种类增多,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日渐缓和。26(20分)【解析】(1)依据材料中“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得出:西方人创办,以传教为目的;依据材料中“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得出:地点集中海外和南方城市;依据材料中“以中国人为对象创办的中文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得出:受中国传统影响;依据材料中“炫耀西方文明”得出:宣传西方文明;依据材料中“以鼓吹中外通商、中外友好,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为主,一些报刊
36、还介绍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得出:内容丰富。(2)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二中“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开始了中国人自办期刊的浪潮”并结合材料一“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得出:外国传教士办报到国人办报;依据材料二中“进入20世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介绍强学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并结合材料一“介绍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得出:介绍西方知识到宣传学习西方;依据材料中“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在北京创刊中外纪闻”“1907年创立的四川教育官报”“1908年创办的浙江教育官报”并结合材料一“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得出:区
37、域性到全国性;依据材料中“进入20世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晚清末年又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期刊”“同时期的小说期刊也发展迅速”并结合材料一“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得出:宗教性到政治性再到文娱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发展程度及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3)依据材料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报刊”得出:宣扬爱国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冲击传统思想观念(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知识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依据材料中“近代报刊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
38、重要标志”得出:推动社会进步(推动近代化)。【答案】(1)特点:西方人创办,以传教为目的;地点集中海外和南方城市;受中国传统影响;宣传西方文明;内容丰富。(2)趋势:外国传教士办报到国人办报;介绍西方知识到宣传学习西方;区域性到全国性;宗教性到政治性再到文娱性。原因: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社会需求(政治宣传需要);近代教育的发展。(3)影响:宣扬爱国思想;冲击传统思想观念(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知识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推动近代化)。27(20分)【解析】第(1)问,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自然环境与民俗四个角度作答,外来因素可据材料一中“由于佛教的传入,此时
39、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可答出中西方式交融;据材料二中“旧城市陆续出现了 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和“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可答出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据材料二中“使住宅商品化”可答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据材料二中“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可答出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第二小问“原因”,通过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角度去作答。【答案】(1)国家统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的突破;君主专制度下皇权至上的理念;儒家传统礼法制度;外来思想(佛教文化的传播)的传入;自然环境和地方民俗的差异。(2)变化: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