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957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综合检测卷(A)(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A.东、西、北、南B.北、南、西、东C.南、北、东、西 D.西、东、南、北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A.水旱灾害频繁 B.沙尘暴天气加重C.物种减少 D.引发地震灾害解析:第1题,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方向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稀疏的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木生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与该直线垂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再根据方位的判断规律就可

2、知:甲北方,乙南方,丙西方,丁东方。第2题,根据图中树桩的年轮可以看出,这些树木年限是参差不齐的,全部砍伐是不科学的,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但不可能引发地震灾害。答案:1.B2.D读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成34题。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 B. C. D.4.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自然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 B. C. D.解析:第3题,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温室气体CO2增多。而CO2的增多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是工业、交通等燃烧大量化石燃料排放大量

3、CO2,即图中;另一方面则是植被破坏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吸收CO2的能力下降,即图中。第4题,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整体。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则是单向逐级递减的。答案:3.D4.A读某区域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6.该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B.自然环境的区域性C.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第5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正是由于地壳上升而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

4、件发生变化,才使得植被发生变化,所以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第6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案:5.A6.D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地带分布略图,完成78题。7.图中甲、乙、丙的自然景观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8.自然景观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解析:从甲经乙到丙,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到达的海洋水汽逐渐减少,因此降水越来越少,植被表现出从森林

5、到草原再到荒漠的递变。答案:7.A8.A读非洲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910题。9.沿EF线自然地带变化的规律属于()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C.地方性分异D.垂直地域分异10.M自然地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B.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解析:第9题,沿EF线的自然地带关于赤道南北对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0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部大陆西岸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其影响下M自然地带南北方向延伸。答案:9.A10.D读42N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地

6、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地带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完成1112题。11.据上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为()A.62N68N B.52N58NC.50N54N D.52N62N1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在42N附近,针叶林带分布在山地海拔1 1001 800米的范围内,对应在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带应分布在42N以北1 1001 800千米的范围内,由于纬度间隔1的经线长约111千米,从而可推算出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为52N58N。 第12题,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7、适合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生长的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逐渐降低,到55N附近,针叶林带成为水平地带性自然地带。答案:11.B12.C读我国某山峰等高线(单位:m)和植被带谱示意图,完成1314题。13.该山峰可能位于下列山脉中的()A.阴山山脉 B.贺兰山 C.天山山脉 D.秦岭14.下列关于该山峰垂直自然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峰北坡雪线高于南坡,南坡是迎风坡B.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山地的阳坡C.山地阳坡的垂直自然地带分布的海拔比阴坡低D.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迎风坡解析:第13题,该山峰所在地自然景观为荒漠,应是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山脉。第14题,该山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坡

8、为阳坡,北坡为阴坡;从图中等高线和自然地带的分布判断,南坡的垂直自然地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即阳坡高于阴坡;北坡(阴坡)雪线低于南坡(阳坡);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说明北坡降水多,为山地迎风坡。答案:13.C14.D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布。读图,完成1516题。15.三地雪线高度的分布比较,正确的是()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16.三地雪线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 B.太阳辐射 C.植被 D.地形坡度解析:影响同纬度高山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乙地深居内陆,降水最少,雪线最高;甲地沿

9、岸有暖流流经,再加上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最多,雪线最低。答案:15.D16.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某位同学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了一幅生物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若图中箭头表示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四个框分别表示自然环境、微生物、动物、植物,则A是,B是,C是,D是。(2)图中BC表示作用,在这一过程中,C提供,大气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将无机物转化为。上述过程所具有的功能被称为自然环境的。(3)图中AB表示作用,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的形式归还给周围环境。(4)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体现在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绿色植物成为动物的食物;

10、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一关键。据此可知,A为微生物,B为自然环境,C为植物,D为动物。答案:(1)微生物自然环境植物动物(2)光合叶绿素热量二氧化碳水分营养盐有机物生产功能(3)分解无机物(4)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18.下图为北半球陆地理想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地带的两个字母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地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它们都是由形成的。(3)D

11、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地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4)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地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解析:第(1)题,两种气候类型形成同一种自然地带的是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东亚季风气候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类,成因均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3)题,DCBA的变化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更替,热量不断减少,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DEF的变化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变化,受西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C、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2)G、H海陆热

12、力性质差异(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4)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水分19.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甲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乙未来(2050年)气候情景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可能分布(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地带分别是什么?(2)图甲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什么?(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述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知,A植被

13、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植被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为温带草原,属温带草原带。第(2)题,图甲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森林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图乙中不少自然地带的分布北界都向北方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几乎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2)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全球变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