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806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新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

2、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材料“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察举制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体现了察举制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3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刺史职能发生了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改刺史为州收的目的是监

3、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4隋唐时期是继往开来的时代,它曾进行了许多制度的创新,在官员选拔方式上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创立了()A世卿世禄制B刺史制度C科举选拔方式D察举征辟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对比之前所采取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选官方式,科举制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服务,故C项正确。5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提出:“自今以后,三省侍

4、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唐中期以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唐朝()A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B京官都从地方官员中选拔C高度重视地方事务的处理D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答案】D【解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原则注重官员的行政管理经验,弥补了科举选官只注重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弊端,故D项正确。6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这些变化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员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将官员选用权收归中央【答案】D【解析】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这些变化有利于将官员的选用权收归中央,故D项正确。

5、7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的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无法从根本上结束贵族政治,排除B项;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8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

6、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我国监察制度已经完备B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监察官员大多是进士出身,而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表明当时政府注重监察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明朝的监察制度走向完备,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故C项错误;科举是监察官员的主要来源,但材料没有表明科举是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7、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政府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国家事务能够稳定运行,故C

8、项正确;常任文官制提升了政府管理素质与水平,巩固了统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项;常任文官制下,政府官员不参与两党之间的竞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常任文官制确保公共行政稳定进行,而非强调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10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

9、度让官员的选拔有据可循,考试形式公开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要求,故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故A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于1721年,因而1870年的文官制度无法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C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建立无法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故D项错误。1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功能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C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

10、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凡教历史者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可知,该规定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国民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教育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为了“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的问题,故D项错误。12“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和_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上文字出自1

11、980年邓小平的一篇讲话,画线处的文字最应该填入的是()A权力过度分散B权力过分集中C民主集中制D法制不健全【答案】B【解析】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等现象属于体制弊端,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我国政治状况,排除;C项不是弊端,排除;D项不是“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弊端,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惟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

12、”。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材料二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

13、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统称为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才标准的深思。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2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答案】(1)中国:由以德才为主到关注专业能力;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德”由传统的忠君到近代以爱国为主;“才”由注重人文素养拓展到自然科学。英国:由重视通才到关注专才;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强调人文科学到重视专业技能;选拔范围从严格限制到日益扩大。(2)相同之处:由重视人文学科到关注自然科学;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同之处:背景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经济职能增强。目的中国是为了培养近代化人才,救亡图存;英国是为了改革通才标准弊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内容中国重视道德和传统文化;英国更重视专

15、业技能。结果中国突破了传统的德才标准,评价标准走向多元化;英国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全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疏为准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

16、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关于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答案】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化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

17、经济重心南移。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三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