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4.4 群落的演替 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学习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演替定义:_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_实例:_(2)次生演替概念:_实例:_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的进行。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二) 预习自测1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作为“开拓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为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其原因是A地
2、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创造条件D地衣与其它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2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弱C灌木较为低等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3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阶段:干涸池塘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 B C D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3、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5人类的下列活动,不利于种群向正面演替的是A封山育林 B治理沙漠 C兴修水利 D围湖造田6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的是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B气候的变化C人类活动 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的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8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D产生的生物量不同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三)合作探究1问题探讨观察
4、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2思考与讨论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15,思考: (1)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3思考与讨论阅读并观察课本81页图4-1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的景象吗?二课堂巩固1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情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的过程。(3)各种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三学后记:四内容补充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
6、界所重视。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