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649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特点:(1)区域分布:约一万年前,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2)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情境在线】观察下图,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的什么情况?提示:原始农业出现。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耕作工具:时代主要工具特点或影响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文

2、明时代耒、耜青铜农具占少数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力耕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西汉中期发明犁壁,推广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唐代发明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农具改革的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情境在线】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记载当时的一种工具:犁,是一种开垦田地的农具。整个犁是由十一个部件组成。用金属做的有两件,一是犁,一是犁壁,其他是用木材做成,如犁底、压、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槃。材料描述的工具是什么?提示:曲辕犁(江东犁)。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

3、:(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2)春秋战国:修建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3)两汉时期:兴建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兴建极具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在线】“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什么?提示:都江堰。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主要特点:自耕农拥

4、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历史评价。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规模狭小,分工简单,使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情境在线】右图电话磁卡画面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各是什么?提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1.精耕细作:它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

5、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2.正确认识自然经济下的“自给自足”中的“足”。“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3.自然经济不等同于小农经济。(1)自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4.图示法巧记古代中国耕作方式5.图示法巧记古代农业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史料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

6、蛇虫死,曰火种。广东新语思考:史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以刀治土”“刀耕”进行提炼耕作方式及实质。提示:方式:刀耕火种。实质问题:耕作方式极其落后。2.铁犁牛耕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 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点拨】史料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7、,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主题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原始农业史料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思考: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方主要的种植作物是什么?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点拨】从史料中的画线信息“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

8、渡文化遗址”“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原始农业、饲养业”等可得出南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和农业的产业结构。提示:作物:北粟南稻。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男耕女织史料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思考: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体现了男女分工;体现了生活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提示:方式: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农业状况史料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思考:据史料,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

9、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体现了农民的生活情况,据此分析回答。提示: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农民生活艰辛。4.特点史料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思考:史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由中“贫民下户极多”、中“流离饿殍耳”从消极性角度认识。提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及其认识1.主要表现:(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垄

10、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5)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6)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2.对精耕细作的认识:(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

11、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耕作方式: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方式。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时最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6.地位和影响: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二、中国古代小农

12、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脆弱性: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的天灾人祸等原因,自耕农很容易破产。4.落后性:虽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及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0张家口高一检测)中国农耕经济在起源时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炭化粟粒B.储粮遗址C.幼猪骨骸D.稻谷遗存【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粟是黄河流域最

13、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故A正确;粮食和猪等家畜南北方都有,故排除B、C;水稻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故D错误。【补偿训练】 (2018广东学业考)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A.玉米B.蕃薯C.辣椒D.水稻【解析】选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其中粟和水稻是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故选D。2.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故选A。3.(2020沧州高一检测)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

14、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选C。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D含义与材【补偿训练】 (2018北京学业考)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此农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广泛应用于江东地区,这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选C。A是播种工具,B、D是灌溉工具,均不

15、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4.(2020广州高一检测)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解析】选C。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补偿训练】 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注重农

16、时B.因地制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知体现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深化点拨】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5.(2020运城高一检测)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造福亿万家,凿山分水,作堰淘滩,开数万顷,陆海粮川,其功不下禹矣。” 上述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是()A.白渠B.郑国渠C.芍陂D.都江堰【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率民众修筑的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凿山

17、分水,作堰淘滩”,集灌溉、运输、排涝等功能于一身,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D正确;白渠、郑国渠和芍陂三项水利工程,均与“凿山分水,作堰淘滩”不符,A、B、C错误。【补偿训练】 “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解析】选C。都江堰的修建,使川西的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故选C。A在关中地区,B井渠,又名“坎儿井”,分布在西北地区,D在岭南地区,均与题干地点不符,故排除。6.(2020沈阳高一检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

18、谐相处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B.C.D.【解析】选D。材料中“逍遥于天地之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题意;材料中“而心意自得”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且材料也体现不出“生活富裕”,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深化点拨】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7.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

19、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解析】选C。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发生的频率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疫病频率相对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故选C。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B可排除。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

20、四海者,顺也。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第(2)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句的含义;第(3)题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关。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