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二)(第34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0安阳高二检测)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B.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C.促进背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D.促进生长素在茎尖的横向运输【解析】选D。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2.如图表示芽尖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
2、(其中黑色点表示生长素分布),芽尖生长将向右弯曲的是()【解析】选D。A图没有单侧光,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A不符合题意。B图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图的右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左侧弯曲,B不符合题意。C图把尖端放在右侧,使右侧下部生长素分布多,向左侧弯曲,C不符合题意。D图的琼脂块上边放置过尖端,因此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左侧下部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D图向右侧弯曲,D符合题意。3.(2020天津高一检测)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C.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的生长D.顶端生长素多,促进生长【解析
3、】选C。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浓度过高时,则具有抑制作用。顶端优势现象是指植物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补偿训练】下列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顶端优势茎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A.B.C.D.【解析】选C。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正确;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错误;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
4、,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正确;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4.植物根部有向着背光侧生长的特征。将萌发中的幼苗呈水平状用细线悬挂在只能获得单向光照的盒中培养(空气湿度完全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解析】选B。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由于根和茎的生长还要受重力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幼苗的生长状况为B项。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不包括()A.容易合成B.原料广泛C.效果稳定D.在特定部位合成【解析】选D。植物生长调节剂
5、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不是植物在特定部位合成的,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6.(2020北京高一检测)在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C.SA和ACC对“弯钩”的形成具有协同作用D.“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解析】选C。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
6、抑制生长,说明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B正确。SA+ACC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SA处理组和ACC处理组之间,可推知SA和ACC对弯钩的形成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弯钩的形成防止了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触碰而造成的机械伤害,即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于幼苗的损伤,D正确。7.(2020太原高二检测)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一致的是()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获得无子果实C.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除去
7、双子叶作物田间的单子叶植物杂草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快叶片的黄化速度【解析】选A。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未成熟的果实已经有种子形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精的子房,才可以获得无子果实,B错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农业生产中可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C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8.(2020西安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8、)A.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防止柑橘未经采摘而提前脱落 B.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提高产量C.若病毒抑制了玉米植株中赤霉素的合成,则可能出现矮化植株 D.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解析】选B。生长素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A正确。对于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提高未能完成正常受粉的水稻的产量,B错误。感染矮化病毒的玉米植株矮小,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正确。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生长
9、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D正确。9.(2020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人口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占总人口的比率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影响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出生率增加不能直接说明相应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选C。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A正确。人口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10、占总人口的比率, B正确。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生育观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 C错误。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仅仅取决于出生率的增加,还与死亡率有关,D正确。10.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B.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D.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解析】选B。种群是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指同种生物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应选取一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项错误;为使调查数据接近真实
11、情况,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并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项、D项正确。11.(2020保定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植物叶片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直接将收集的落叶埋入土壤即可【解析】选D。蚜虫的个体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通常
12、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以自然状态的土壤作对照组,以经杀菌处理的土壤作实验组,D错误。 1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 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 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 只B.200 只C.400 只D.100 只【解析】选B。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
13、包括()A.种群密度B.土壤类型C.光照强度D.温度高低【解析】选A。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四个方面,与生物群落结构无关;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因素是影响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故B、C、D属于影响因素,A不属于影响因素。14.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裸岩上进行的演替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解析】选C。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符合题意;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是
14、初生演替,D不符合题意。15.(2020南通高二检测)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B.2可表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解析】选B。图中1和2可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A错误。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B正确。若X表示年龄,Y表示数量,则2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
15、程中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D错误。16.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所示: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选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说明捕食者主要
16、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都可能会增加。17.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A.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B.b浓度生长素主要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C.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1,种群数量增加;若Nt+1/Nt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2t3段的种群数量仍在下降,C错误;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二、非
17、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21.(10分)如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 。(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_(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解析】(1)在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抑制生长;最适生长素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根、芽、茎,表明对生长素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芽、茎。(2)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优先生长,为顶端优势,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故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f。答案:
18、(1)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2)f两重性22.(12分)国家积极倡导“退耕还林”,某地区对低产农田退耕还林进行跟踪调查,图甲、表乙是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喜光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相应数据资料。请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样方中该草本植物计数为_棵。(2)根据数据推测前6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_。这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形式符合_型曲线。(3)导致第7年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为_(从生物影响因素角度回答)。(4)调查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变化一般采取的方法是_.如果调查人员提供的数据为“较多”。这说明调查人员统计方法为_法。(5)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
19、的群落演替属于_演替。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植株要计相邻两条边及这两条边夹角上的植株,所以此样方内该草本植物计数为7棵。(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根据数据推测前6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900;这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形式符合S型曲线。(3)从生物影响因素角度考虑,导致第7年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出现天敌、竞争者等。(4)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变化一般采取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其中目测估计
20、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所以如果调查人员提供的数据为“较多”。这说明调查人员统计方法为目测估计法。(5)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1)7(2)3 900S(3)出现天敌、竞争者(4)取样器取样目测估计(5)次生速度和方向23.(14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
21、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被再次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点,CD段表示鼠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其原因可能是_
22、。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 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 【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被再次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导致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CD段鼠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改变,即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灭鼠时除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原将会退化。答案:(1)288(2)
23、大(3)B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B草原退化24.(12分)(2020长沙高二检测)回答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问题:(1)一个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水平结构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这种现象称为_。(2)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激烈的区域。图甲呈现了不同群落交错区的群落组合数与鸟类建巢数的关系。请参照该图推测,群落交错区的种群数目比单一群落区_( 填“多”或“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3)生物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结构。图乙表示潮间带常见的浜螺捕食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当浜螺密度由0逐渐增大到150
24、只/m2左右时,藻类种数逐渐增多,由此可知,小型绿藻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中处于_(填“优势”或“劣势”)地位。当浜螺密度超过了150只/m2时,藻类种数下降的原因是_ .【解析】(1)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常呈镶嵌分布,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激烈的区域。图甲可见,某一地段上群落组合数越多,鸟类建巢数就越多,由此推测鸟的种类数也越多,推而广之,其他种群数也越多,原因是该地段包含了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3)浜螺捕食藻类,但更喜欢取食小型绿藻浒苔,即浜螺所处环境既有浒苔又有其他藻类时,浜
25、螺会首选浒苔取食。正因为如此,当浜螺密度由0逐渐增加到150只/m2左右时,浒苔被浜螺捕食,为其他藻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等条件,从而使藻类的种类增加,由此可见,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竞争中,占优势地位。当浜螺密度超过150只/m2时,其喜食的浒苔几乎取食尽了,只能取食其他藻类, 因此,藻类的种数随着浜螺密度的继续增大而减少。答案:(1)镶嵌分布(2)多群落交错区可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3)优势浒苔供不应求时,浜螺取食其他藻类,从而使藻类种数减少25.(12分)如图表示施用生长素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请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
26、育,但并不直接参与构成酶和辅酶,而是植物细胞间传递_的分子。(2)通过甲、乙两图可以看出,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浓度会_主根的伸长。(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具有_,这通过图_可以体现出来。(4)图丙所示现象为_,其原因是生长素的_运输,造成侧芽生长素浓度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顶芽。【解析】(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其并不直接参与构成酶和辅酶,而是植物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2)以图甲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起抑制作用。(3)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通过图乙和图丙可以体现出来。(4)图丙所示为顶端优势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了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答案:(1)吲哚乙酸信息(2)抑制(3)两重性乙、丙(4)顶端优势极性高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