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613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 7 齐桓晋文之事 导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预 习 案 课前预习指导:一、预 习 目 标:1.了解孟子的思想。2.学生朗读课文 解决字音字形3.重点预习120小结归纳总结文言实虚词和重要句式。二、预 习 任 务: (一)关于孟子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2、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

3、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

4、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6.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

5、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基 础 梳 理:1、字音字形则王乎( ) 胡齕( ) 觳觫( ) 褊小( ) 彼恶知之( )庖厨( )忖度( )舆薪( ) 挟太山( ) 便嬖( ) 衣帛( ) 朝秦楚( ) 莅中国( ) 商贾( ) 赴愬( ) 吾惛( )畜妻子( )不赡( ) 衣帛( ) 豚彘( ) 庠序( ) 孝悌( )2、回顾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3、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孟子

6、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课 堂 案 课 堂 学 习 目 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能够正确翻译重点句子。课 堂 学 习 内 容:(开头-王请度之)一、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课文严密的理路。请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二、落实基础字词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无以,则王乎?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5、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6、何由知吾可也?7、王见之,曰:“牛何之?”8、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10、若无罪而就死地 1

7、1、然则废衅钟与? 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1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8、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0、无伤也,是乃仁术也2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3、夫子之谓也2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2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27、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8、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9、挟太山以超北海 ,是诚不

8、能也 30、为长者折枝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三、整理通假字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五、重要句子翻译: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4、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5、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6、不识有诸?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巩固案 案 一、一词多义,解释并背过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9、者( ) B.不足为外人道也 ( )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 ) D.任重道远 ( )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若: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B.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 D.若是其甚与? ( ) E.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 C.吴广素爱人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二、翻译下列句子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

10、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二)课 堂 学 习 目 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能够正确翻译重点句子。课 堂 学 习 内 容:(抑王兴甲兵-孰能御之)一、熟读课文,落实基础字词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2、吾何快于是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4、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7、若是其甚

11、与 8、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9、盖亦反其本矣! 10、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11、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1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3、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4、其若是,孰能御之二、梳理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三、翻译重点句子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巩固案 案 抑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

12、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无罪而就死地王若因其无罪而就死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是其甚与 若入前为寿 更若役,复若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曾不若孀妻弱子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三)课 堂 案 课 堂 学 习 目 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能够正确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课 堂 学 习 内 容:(最后两段)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2、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13、之,是罔民也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6、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7、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翻译重点句子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孟子是怎

14、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一)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

15、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二)典范的语言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巩固案 案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1、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火尚足以明也。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若:、若寡人者,可以保哉?.若无罪而就死地 .王若因其无罪而就死地 .以若所为

16、,求若所欲。 .若是其甚与 .若入前为寿 .更若役,复若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以(1)无以,则王乎? (2)将以衅钟。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吾力足以举百钧 (5)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 (1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2)作师说以贻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二、分析下列句式特点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17、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8、夫子之谓也 9、一羽之不举 10、舆薪之不见 11、百姓之不见保 12、刑于寡妻 13、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默写 , ; ,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至于兄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_,_,_。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_?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