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A. 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B. 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 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D. 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答案】C【解析】【详解】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
2、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2. 秦国商鞅变法曾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些规定A. 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B. 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C. 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A【
3、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通过分户令和“什伍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也就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A正确;秦军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军功爵制度的推行,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小农经济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非政策推动的结果,D排除。故选A。3.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隋朝这一举措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 形成了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C. 强化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D. 有效解决了官员的政治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隋朝规定,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依据
4、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正确;这和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这不是监察制度,故C错误;“有效解决了”说法错误,故D错误。4. 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A. 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 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 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 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答案】C【解析】【详解】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
5、础,故C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故B错误;材料未说明均田制徒有其名,故D错误。5. 诗词谚语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诗词谚语解读正确的是选项诗词或谚语解读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B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青瓷的美丽色彩D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边境战争阻碍宋代经济发展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了唐代
6、青瓷的美丽色彩,C项正确;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的是人们的重农抑商观念,不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A项错误;“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说明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非农民享有“富裕安逸”的生活,B项错误;“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体现了边境战争未能阻碍宋代商品经济发展,D项错误。6. 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保证公平公正B. 培养变法人才C. 打破士族垄断D. 完善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通过太学选拔
7、官员,这主要是为变法培养人才,B正确;A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B。7. 考古发现,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已不仅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等,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同安窑、建阳窑等。当时沿海地区制瓷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内陆地区。材料表明此时期A. 瓷器生产的市场依赖性增强B.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C. 北方制瓷业受战乱影响衰退D. 朝贡贸易处于繁荣上升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与海外联系便利的海港城市窑群林立,沿海地区制瓷业发展远超内陆地区,表明这一时期瓷器生产对市场的依赖性
8、增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瓷器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B项错误;北方制瓷业受战乱影响衰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朝贡贸易处于繁荣上升时期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8. 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是徽州商人的黄金时代。徽商的利润,除用来肥家润身外,就是耗费在输帑,即以课税、捐输等形式奉纳给封建国家;捐纳、兴办封建教育,以培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置族田、建祠堂、修坟墓、撰宗谱,以强固封建宗法制。这导致A. 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 徽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C.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 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保守的观念制约着当时
9、徽商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微商的资本流向了土地,A排除;材料未和其它商帮比较,B排除;C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9.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A. 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导致变法失败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发展C.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D. 维新变法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指的是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
10、评价历史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符合这一基本原则,故C正确;“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导致变法失败”是后人的评价,故A错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经济控制,巩固统一,保证政府收入,故B说法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是后人的评价,故D错误。10.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浏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责通等昭告于佛事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布施锡兰
11、山佛寺碑“两奉救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度亦不货”明史A. 郑和航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 郑和远航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C. 郑和是奉皇帝之命出使海外诸国D. 郑和远航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答案】C【解析】【详解】“(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布施锡(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两奉救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凡三十余国”等信息,共同指向的的历史事实是,郑和奉皇帝之命出使海外诸国,C项正确;郑和航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只适用
12、于第四则材料,不是全部材料共同支持的结论,A项错误;郑和远航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说明,B项错误;只有中国航海的信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材料不能说明“郑和远航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D项错误。11.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虽穷乡亦有银秤”,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银租”,即地租折收银两,甚至有些地区或工种已有以银计价的雇工工资。这反映出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 民族资本主义已出现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白银货币化进程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反映明代时期中国地理、历史状况的著作,其中反映的偏远地区出现“银秤”,经济
13、发达地区“地租折收银两”、雇工工资“以银计价”等现象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进程“完成”说法绝对,D项错误。12. 清代中叶,由于商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竞庄”。其中最大的票号是平遥人雷履泰开设的“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天下”而闻名。材料可用于论证A. 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 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
14、使得“票号”应运而生,而票号专营钱钞汇兑业务,这类似于现代金融机构。“日升昌”的发展壮大说明当时汇兑业务能够有效运行,意味着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良好,A正确;社会分化、工商业市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D中的“根本变化”表述绝对,排除。13.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首先出现的是资本主义商业和商业资本家,但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的“毛”是依附在外国产业资本的“皮”上的。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B. 工业资本滞后于商业资本的发展C. 是列强的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的特点【答案】B【
15、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在中国首先出现的是资本主义商业,是从属于外国产业资本需要的,这说明近代中国工业资本滞后于商业资本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故A错误;材料说明近代中国是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场所,故C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故D错误。14. 汉阳铁厂始建于1891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在这里中国“觉醒”的含义是A.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B.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C.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D.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
16、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其产品畅销国内外,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是因为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项正确;西方人称赞汉阳铁厂的成功,不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必要性,A项错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未开启中国的“政治”的近代化,C项错误。15. 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17、”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A. 学习西方先进器物B.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C. 学习西方现代文明D. 革除旧有社会陋习【答案】C【解析】【详解】康有为列举了发辫于机器使用、军事行动等不便,认为应当去除发辫,结合题干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可知,康有为的本质意图是为了发展现代文明,C正确;康有为是维新派,主张学习制度,排除A;革除发辫不等于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且康有为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B;留发辫不属于社会陋习,排除D。1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
18、,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A. 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 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C. 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 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没有强调其空间地域上的特点,A项
19、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17.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短时间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以及“关于实施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这些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是A.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 促进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C. 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D.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将粮食、油料、棉布等重要物资纳入国家统一配置范围,其主要作用是保障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C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A项错误;促进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并非国家把粮棉等物资纳入计划轨道的主要作用,B项错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是当时国家集中配置物资的主要作用,D项错误。18. 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A. 科技革命推
21、动企业发展B. 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C. 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D. 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已经成立,年青人希望出行不再步行或乘坐公交,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名牌自行车,说明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B项正确;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的关系,C项错误;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19. 1982年宪法诞生后有过多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由此可知修宪年份修改内容(部分)1988年提出“个体户和私营经济是公
22、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1993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取代了原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1999年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对非公经济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保护、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A. 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 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C.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D.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1982年宪法诞生后,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增加私营经济的形式、地位、管理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改革开
23、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B项错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不是非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D项错误。20. 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A. 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B. 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C. 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D.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答案】D【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以后,面对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价格革命的出现,葡萄
24、牙人选择购置地产和贵族头衔,错过了发展的机遇,法国却采取重商主义,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了两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D项正确;价格革命并未促进葡萄牙的社会转型,A项错误;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近代法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C项错误。21. 下表为主要国家正式实行金本位的状况。这说明国家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的时间人均工业生产指数(英国1900年=100)1880年1913年英国1821年87115德国1873年2585法国1878年2859美国1879年38126日本1897年920A. 金本位制阻碍英国工业增长B. 工业革命加速金
25、本位的扩展C. 国际金本位制形成速度缓慢D. 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19世纪即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为首的主要国家先后实行金本位制,与此相适应,各国的人均工业生产指数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金本位的扩展,B项正确;金本位制阻碍英国工业增长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际金本位制形成速度缓慢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D项错误22. 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人则认为,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
26、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有人在肯定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现代化的同时,又指出改革使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对农民的严重不公。这些认识说明A. 从不同评价中可以发现真相B. 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 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D. 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列举的三种不同认识,分别选择了从积极性、局限性和辩证等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因研究者的角度不同而不同,说明研究者叙述历史具有主观性,C项正确;从不同评价中可能发现真相不符合唯物史观,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27、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23.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A. 出现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B. 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 加剧了列强之间的争夺D. 导致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加强了列强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
28、发,故选C;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A时间不符合题意;这个时期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B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才兴起,排除D。【点睛】24.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A. 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B. 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C. 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D.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勃列日涅夫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有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因此其只能在短时
29、间内推动国民经济增长,D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思路和领域不同,排除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微调,排除B;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25.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A. 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B. 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C. 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D. 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答案】B【解析】【详解】医疗卫生体系比较
30、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隋元间大运河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
31、息: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到大都;从走向来看,元代的大运河走向一路东移,不再经过中原地区,而是取道山东直入大都;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需求;南方经济发展,南粮北调的需求;海上交通发达。【解析】【详解】两图是古代大运河的变化信息,根据材料可得出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到大都;从走向来看,元代的大运河走向一路东移,不再经过中原地区,而是取道山东直入大都;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说明:根据所学可从政治中心的转移;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需求;南方经济发展,南粮北调的需求;海上交通发达等方面概括。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
32、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马勇认为北洋政府时期
33、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赞成这个观点,北洋政府时期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族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综上所述,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示例二马勇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依然占据
34、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北洋政府专制独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实行文化专制等。由此可见,北洋政府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解放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统治时期。【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可知,马勇认为妖魔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强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可以提炼出材料观点:马勇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
35、此观点明确立场。我赞成这个观点,北洋政府时期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说明过程则结合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来展开。具体而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族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回归论题,综上所述,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28. 二战后,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
36、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创伤,各国均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重建本国的经济。在恢复本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各国间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二是在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三是在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摘编自豆丁网材料二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
37、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摘编自徐广文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面临着国际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2)结合材料二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要求: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紧扣主题,观点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1)举措: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38、或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意义: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预防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例文: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金融方面
39、,重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40、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克林顿和卡斯特罗对全球化的不同观点,克林顿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不能阻挠全球化,卡斯特罗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的角度,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等方面分析;也可以选择全球化弊端角度入手,结合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等角度分析回答。要求,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紧扣主题,观点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
41、字左右。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畜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全统一南北,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摘编自刘茗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1)比较材料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中国”观念的异同。(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以“中国”指代北魏。不同点:高闾认为江南不属于诸夏之地,北魏占据的中原即是理所当
42、然的“中国”;孝文帝认为江南也是中国。(2)原因:孝文帝统一南北的决心;南方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民族交融的影响。【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可知,孝文帝和高闾都以“中国”指代北魏。不同点:根据“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可知,高闾认为江南不属于诸夏之地,北魏占据的中原即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根据“孝文帝认为没有完全统一南北,是不适合封禅的”可知,孝文帝认为江南也是中国。(2)原因: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畜力以待敌衅”可知,孝文帝有统一南北的决心;根据“(南伐)无功而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布德以怀远人”可知,北魏孝文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还包括,民族交融的影响。